“五代”,是指中原地区相继更迭的五个朝代;至于“十国”,则是指围绕中原地区、多数在淮河以南的十个国家;图为五代李赞华射骑图。(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段烽火连天的时期,然有一小国与当世格格不入,别人在那血浪腥风,他却岁月宁和;别人在那废佛毁释,他却广作佛事、兴隆佛法,使百姓不烦干戈,富庶安乐,故有“佛国”之称。那一小国即是“吴越国”。
割据
唐朝末年,时局震荡,先是王仙芝等三千饥民起兵,紧接着黄巢也于冤句县起事,二人造成的骚乱历时十一年。黄巢之乱(875─884年)后,再有秦宗权乱世,他非常残暴,其师遍扰南中各地,历时五年。大唐受不住这一连串的动荡,终于解体,逐步形成“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所谓“五代”,是指中原地区相继更迭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至于“十国”,则是指围绕中原地区、多数在淮河以南的十个国家,它们有并立的、有前后相继的,总之非常混乱。这些割据的政权都很短暂,其中存续最长的是“吴越”,共七十二年(907─978),乃乱世中的一块人间净土,用现代的流行语讲就是“平行世界”。我们从北宋赵抃的诗文中可见一斑,“时维五纪乱何如?史册闲观亦皱眉。是地却逢钱节度,民间无事看花嬉!”诗中的钱节度指的便是吴越国创始人──钱镠。
征候
钱镠字具美,小名婆留,浙江杭州临安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据《吴越备史》记载,当年邑中大旱,邑令命道士东方生起龙以祈雨,道士却说:“池龙以生此家矣。”当时钱镠已诞生数日;诞生前夕,其父听邻人急走告曰:“适过君家后舍,闻甲马之声甚众,非有盗乎?”其父乃急驰归家,钱镠已经诞生,只见红光满室,直以为怪,要将婴儿丢弃于井中,幸被钱镠的祖母拦下,是以钱镠的小名叫婆留。
钱镠年少时是个无赖,不事生产,以盗卖私盐为事,不想有相士看到他后竟大惊道,“此真贵人也!”并劝慰钱镠说:“子骨法非常,愿自爱!”后来钱镠不再走私贩盐,决心从戎,成为他一生重大的转折点。
在民间传说中,钱镠年少无赖的这段日子里,结识不少江湖豪杰;他豪侠气概,重义轻利,守信重诺,轻易能广结勇猛果敢的好汉,而这些好汉日后也成为钱镠在军旅上的得力伙伴。
投军
《新五代史》记载钱镠“善射与槊(长矛),稍通图纬诸书。”唐僖宗干符二年(875年),守将王郢在浙西起兵反唐,随附之众上万;石鉴镇将董昌招募乡兵讨贼,以钱镠为偏将,平定王郢之乱。是时,黄巢民变聚众已数千,攻掠浙东,进犯临安,钱镠认为“今镇兵少而贼兵多,难以力御,宜出奇兵邀(阻挡)之。”于是亲率壮兵二十人埋伏于山谷中,先是弩射黄巢单骑先锋,而后近身冲杀,打得黄巢兵措手不及,大溃。
然这奇袭之法只能用一次,随后的黄巢大军又如何可敌?钱镠想到一个妙计,撤兵到“八百里”(古地名)。钱镠与路旁老妇说:“如果后边有人问起,就说:‘临安兵屯八百里。’”不久黄巢大军来到,听到老妇回答,不知道“八百里”是地名,相顾曰:“十多个兵卒都不能敌,何况驻屯长达八百里的军队。”于是急忙撤兵。
督统高骈听闻黄巢兵不敢进犯临安,称赞董昌与钱镠英武,并上表推荐董昌为杭州刺史。当时,天下已乱,董昌组织“杭州八都兵”以自守,以钱镠为都指挥使。后来钱镠能统一两浙(浙东、浙西),靠的就是这一支兵。
争战
钱镠日后创建的吴越国,统领十三州八十六县,范围约今浙江省全境、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福建省东北部一带;其创业维艰,历经偌多战役,其中的两场“杭越之战”是奠基之战。
第一场,战的是浙东(越州)观察使刘汉宏;他本为山东兖州小吏,中间投奔民变首领王仙芝,后又投降朝廷大将崔锴,反反复复。《新唐书》说此人“既有(浙东)七州,志侈大,辄曰:‘天下方乱,卯金刀(刘姓)非吾尚谁哉?’”自擅兵赋,图谋兼并浙西,进犯董昌所属杭州势力,于是双方在中和二年(882年)发生激烈战争,董昌遣钱镠拒之。
这一仗从中和二年(882年)一直打到光启二年(886年),虽然刘汉宏在兵数上占着优势,但钱镠率领杭州八都兵屡战屡胜。唐僖宗曾于中和四年(884年)遣宦官焦居璠为杭越通和使,诏董昌与刘汉宏罢兵和解;两人皆不奉诏,继续作战。
钱镠屡出奇兵,最后攻破越州;刘汉宏率残众奔于台州,被台州刺史捉拿以降钱镠,钱镠亲刃刘汉宏于会稽。光启三年(887年),朝廷正式任命董昌为浙东观察使,其部将钱镠为杭州刺史。这是钱镠治理杭州的开始。
第二场,战的是有知遇之恩的董昌。董昌与钱镠俱起乡里,一同平定王郢之乱、抵御黄巢入侵,以及杀刘汉宏攻克越州。岂料董昌丰功茂绩、高官厚禄后,日渐骄贵,自言身应符谶,加之旁人蛊惑,终于乾宁二年(895年)在越州称帝,国号罗平,年号大圣。
董昌欲封钱镠为两浙都指挥使,钱镠覆信道:“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俱陷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邪!及今悛悔,尚可及也。”董昌不听。钱镠奉唐昭宗之命讨伐董昌,大破越州;董昌被擒后,自觉羞愧,投水而亡。钱镠至此统一两浙,奠定吴越国割据的基础。日后,继续与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等势力纠缠二十多年,以小拒大,奋力不懈,逐步巩固两浙十三州的地盘。
安民
公元907年,朱温(朱全忠)篡大唐,改国号“梁”,史称“后梁”。同年,梁太祖朱温封钱镠为吴越王。吴越国建立后,钱镠以“保境安民”为治国方针,在诸多有利民生的建树中,最突出的便是整治钱塘江和疏浚西湖。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钱镠为钱塘水患上奏朝廷道:“目击平原沃野,尽成江水汪洋,虽值干戈扰攘之后,即兴筑塘修堤之举。”于是调集十万军民筑塘修堤,使得江边农田不再受海潮之患。紧接着又腾出一手大力疏浚西湖、太湖、监湖等内湖河道,不仅扩大耕地面积,还兼具防涝旱、灌溉及民生用水之效,江浙地区从而成为鱼米之乡。
整治后的钱塘江,以其入海口为航运要津,大畅南北之商,日后海运发达之程度如《旧五代史》所载:“适逢潮水初满,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都邑杭州遂成为繁荣富盛、人文荟萃之地。有句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后世一致认定此话的奠基人便是钱镠。
更值得一提的是,历代吴越国王十分支持佛、道两教于两浙地区的发展。他们广建佛寺经幢,护持佛教僧人,使得佛教在经受安史之乱、唐武宗会昌法难、五代烽火,以及后周世宗毁佛的扫荡之下,能够延续下来。
许多佛教经籍论疏在唐末五代时期佚失无存,吴越王即遣使者请回许多流散在海外的佛教典籍。又当后周世宗柴荣于中原废佛毁释的时候,国王钱俶(钱镠之孙)下令制造8万400座阿育王舍利塔,广布于吴越国境内。除此之外,钱俶与延寿禅师一起雕版印刷大量佛教经像,可考的印数有68万多卷,数量之巨,可谓史无前例。吴越钱氏延续佛家信仰之功业,实在是厥功至伟!
顺天
公元960年,宋朝立国,宋太祖赵匡胤用十八年扫除五代残余割据政权,到了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钱俶遵循钱镠遗讯,“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纳吴越十三州之国土与军民于大宋;吴越国三代五王终于历史的舞台上和平落幕。
本文最后引千古文豪苏东坡对吴越钱氏的盛赞之语作结尾;“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責任编辑: 古风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