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颐和园,原为清漪园,始建于乾隆15年(1750年),坐落于北京西郊,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园林的典范之一。颐和园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宏大气势,也汇集了南方私人园林的小巧精致,游览其间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古典园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汇集了建筑、宗教、绘画、雕刻、园艺、风水等等各方面的艺术,其发展历史也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早期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上林苑、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北宋开封的皇家园林艮岳等等,但是由于风雨的侵蚀和王朝的兴替,这些园林多数都已化为尘埃或仅存遗迹,只有在诗文绘画中才可能追寻到它们的身影。而我们今天还能亲身游览的古典园林多数都是明清时代的作品,这也是留给现代人的瑰宝,它们将成为帮助人们找寻并且复兴正统文化的重要参照。
颐和园由乾隆皇帝亲自设计,图为清代颐和园治镜阁图谱。(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作为金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在其西北方向营建园林的历史悠久,尤其是在清代建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即万寿山颐和园(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圆明园和畅春园。然而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三山五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随后在光绪年间(1888年)重修了清漪园并将之改名为颐和园,作为给慈禧太后颐养天年之用。故而我们今天看到的颐和园,是由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由能工巧匠建造,又在光绪年间(即慈禧掌权时期)大体按原样式重建的杰作。
颐和园昆明湖占地面积达225公顷,这是任何江南或岭南私家园林无法相比的。(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颐和园长廊彩绘:传统京剧《八大锤》中,在朱仙镇八大锤大战陆文龙的剧情。(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一、溶天地于一园
在北京的清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之中,颐和园最具山水情趣,昆明湖经过扩大挖掘,占地面积达225公顷,这是任何江南或岭南私家园林无法相比的。而从湖底挖掘出的泥土又堆填到了万寿山上,使其增加了体量和气势。清漪园(颐和园前身)的设计师——乾隆皇帝信佛,本人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和广泛的兴趣,还曾经六下江南,尤其喜爱包括西湖在内的江南胜景。于是他模仿西湖修建了昆明湖;模仿道家传说中的蓬莱三仙山修建了昆明湖中的治镜阁、藻鉴堂、南湖岛(构成了“一池三山”的神仙居所的象征);模仿无锡寄畅园修建了惠山园(后在嘉庆时改为今名——谐趣园);模仿苏州山塘街修建了苏州街;模仿杭州六合塔修建了佛香阁;模仿无锡黄埠墩修建了凤凰墩;模仿丰台卢沟桥修建了十七孔桥;模仿西藏桑耶寺修建了须弥灵境及四大部洲建筑群。在总面积为290公顷(2.9平方公里)的清漪园内,因地制宜的仿建了多处景致,而这种仿建,并不像现在一些微缩景观公园那样按比例原样复制,而是依山就水,取其意境而已,并非完全角似。而在万寿山后山修建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则体现了佛教的宇宙观,可以说清漪园不仅是中华胜景的浓缩,还包含了对宇宙的理解,可以说一座园林即是一个世界。乾隆帝侍母极孝,他修建清漪园的动因之一即是为给其母孝庄皇太后祝寿,故而,清漪园也有着帝王以身垂范,以孝治天下的内涵。
颐和园中的龙王像。(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颐和园佛香阁。(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二、浓厚的宗教氛围
颐和园内有多处宗教建筑,包括四大部洲及须弥灵境、智慧海、佛香阁、花承阁(遗址)琉璃塔、龙王庙等等。乾隆时期的清漪园正门是北门,从北门进入,即是须弥灵境大殿(今不存),拾级而上,则是象征佛陀居所须弥山的香岩宗印之阁(原高三层,后光绪年间复建改为一层),阁内供奉三世佛及十八罗汉像(文革时被毁,后重塑),以及环绕香岩宗印之阁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还有日殿、月殿和黑白红绿四座藏式佛塔。此建筑群本身即象征了整个宇宙,包括佛陀的世界(须弥山)和人类的世界(四大部洲)。其建筑蓝本是西藏的桑耶寺,而其建筑特点为汉藏混合建筑。
責任编辑: 峪川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