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理技能”,可以激励自己挑战自我极限。(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羽球天后戴资颖在接受电视访问时表示,她从小跟着热爱羽球的父亲一起打球,大人打球,小孩也跟着打。小学开始练球,小六已经没有对手,这个时候,父亲决定让她升级,跟年龄更大、球技更好的选手一起比赛,她又再度尝到输球的滋味,从此也接受输球的挫折。这个训练过程,可说是呼应“练习目标”的功能。“练习目标”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心理技能”,提升我们的聚焦及专注力,激励自己挑战自我极限,增强超越的动机。
另一位棒球界的超级运动明星,铃木一朗的练习历程也很值得我们深思。铃木一朗在三岁时跟父亲说想要打棒球,当时父亲花了半个月的薪水买了一副棒球手套给他,还告诉他:这不是玩具,而是工具。从此以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铃木一朗每天都要去公园练投五十球、打两百球、守五十球,无论天气多么寒冷,铃木一朗多么想玩,都不能调整、更不能松懈。
在马林鱼总教练马丁利(Don Mattingly)的眼中,铃木一朗“每天都在球场上丢球,不断求进步,并且从未停止。有些球员会觉得倦怠或是偶尔停下练习,但他从不休息、日复一日的,这都展现了他对于棒球的热爱。”但是众所皆知,铃木一朗跟父亲的关系非常疏远,完全没有互动,回忆父亲训练自己的过程,他也认为“严格”与“虐待”只在一线之间。
从教练和队员的叙述中,会发现铃木一朗有些强迫性人格倾向,像是固定用订制的盒子装棒球,每次踏上球场前都会清洁、擦亮手套。从纪律的角度来看,铃木一朗可说是达到极致;但从弹性的角度来看,他似乎没有什么空间;若从放松的角度来看,他则是从来没有松懈过。
《锻炼心理肌力》书籍封面。(图片来源:时报出版提供)
事实上,“心理技能”的训练需要持续整个运动生涯。大多数的运动员在一般状况,或是低度压力的竞赛里,“心理技能”都可以从容应对,可是在高度压力的情境中,表现往往不如预期。
上场竞赛时,为了追求最佳表现,需要强化的“心理技能”包括:落后慌乱时保持镇定,不管什么状况下都对自己有信心,知道怎么做好压力管理。退休之后,需要帮助自己调适心理,重新设定人生目标。
很多红极一时的运动员走出运动场后,往往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即使是缔造泳池传奇纪录的天才型运动选手菲尔普斯,当他决定在伦敦奥运退役,离开游泳舞台后,他从此停止训练,生活不知所措,体重开始暴增,沉迷酒精、毒品、赌博,连一手训练他的教练都劝不醒。走过迷惘混乱的岁月,菲尔普斯又重新振作,再度于里约奥运夺得金牌。
“心理技能”的终极目标,是锻炼“自我调整”的能力,做好自我管理,帮助自己达成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像台湾之光王建民无论是否上场比赛,都不间断自主训练。他曾经表示:“我只是想要证明,只要我努力,就一定有机会重新上去(大联盟)。”这股自我管理的毅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锻炼“心理技能”的过程中,保持乐趣也是很重要的,享受练习的过程,对自己感到满意,比赛后有满足感,才能够源源不绝地产生心理能量。
▃《#锻炼心理肌力》▃
时报悦读网:https://bit.ly/2C27QUA
本文节录:【锻炼心理肌力:15项心理练习,摆脱那些职场与人际间的控制、害怕、停滞、危机与焦虑】一书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