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3年6月21日訊】前幾天,中國國家統計局開新聞發布會說,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快於一季度,說大家對青年人失業總量有誤解,5月份,勞動力市場共有3300多萬年輕人:大概有600多萬目前還在尋找工作。
言下之意,似乎無需改善。不過,中國國家統計局還介紹了失業率的統計方式:一週工作一小時及以上,就屬於就業。
上個月面試過北京一所重點大學的畢業生。他去年畢業,身邊有同學從去年畢業到現在,簡歷投了幾百份,沒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有個畢業的學長四次考研,全部失利,下一步的準備是回老家,像王響一樣,開出租。
各地也很是緊張。河南發起「百日衝刺」,要求高校在8月底前將長期未就業畢業生「動態清零」;四川省長前幾天公開對企業喊話,說當前是孩子們最需要幫一把的時候:可招可不招的要招、可多可少的多招、可早可晚的早招。
自1978年以來,有兩次失業高峰是被普遍認同的。第一次是1978-1985年,上山下鄉的年輕人們返回城市;第二次是1998-2004年,國有企業大量員工下崗。兩次失業高峰期間,政府依靠強大的行政力量,憑空創造了很多崗位出來,幫助很多人維持了基本生活。
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而真相是殘酷的……
很多人不知道,第一次失業高峰中,當大城市大辦勞動服務公司的同時,廣大農村也成立了勞動管理站。這些管理站的主要職責,是控制農村勞力進城工作。比如株洲市,勞動服務公司的喜報說,一年安頓了7000位待業人員。但沒有說的是,那一年有5000多名農民工被清退,為了給待業青年騰出空間。
第二次失業高峰中,做出犧牲的依然是農民。
1997年4月,北京出臺規定,只有12個行業的200個工種,允許使用進京務工人員。比如屠宰、建築、環衛、綠化、殯葬、裝卸等工種。進京務工人員不能當收銀員和營業員,不能做會計和文秘,也不能做飯店服務員。所以,在市場經濟不發達的年代,憑空創造一個崗位,有時候意味著另一個人要失業。
當年的行政手段看起來之所以能奏效,其實最根本的是做對了一件事:鼓勵全民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前段時間,中國全國總工會公布了一個數據:全國職工總數4.02億人左右,農民工2.93億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8400萬人。
其它兩個數據也許會有出入,但8400萬這個數字不會有太大問題,因為外賣、直播、網約車,統計數據非常透明。如此說來,中國至少每5個職工中就有1人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
外賣、直播、快遞、網約車完全是新興事物。第一家外賣平臺餓了麼,是2009年成立的;第一個直播平臺是快手的,2016年初上線的;第一家網約車公司易到,是2010年上線的。也就十幾年的時間,這些創業平臺吸納了天量就業。
這就是中國過去十年的就業現實。國企和政府錄用的應屆生人數不到應屆生崗位需求的10%,大部分增量都由民營企業、數字經濟和服務業創造。
過去兩年造成就業市場大幅波動的,也是因為能為畢業生提供近半數崗位的三個行業——房地產、網際網路和教培——的需求在萎縮。
要麼創造條件讓創業激情回來,要麼,就只能在數字上做文章了。
筆者的好友說,降低失業率可太容易了,比如600萬暫時沒找到工作的年輕人,國家別把他們當做待業青年:不如算成是新增了600萬新生兒……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