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父母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圖片來源:Adobestock)
嬰幼兒時期的教育:良好的飲食習慣(3)
文/心怡
熟話說:三歲看到老。孩子剛生下來時,就如同一張白紙,如果父母在這張白紙上寫上:健康活潑、機智聰明、善良寬容、正直謙虛,甚至是盡善盡美的偉大天才,那麼將來孩子長大後,也許就會變成父母所寫下的內容。
從孩子出生後到三歲之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起點,一旦父母沒有重視這個起點去教育孩子,等到將來孩子長大後,會覺得留下很多遺憾。因為人如同容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雛形,父母給孩子裝進去的東西越好越純淨,這個容器就越結實牢固,孩子長大後越有可能成長為完美的人。
剛剛出生的嬰兒,都是沒有分辨能力的,到三四個月後才能分辨出母親和別人的面孔,到五六個月後,就開始知道認生了。嬰兒的這種辨別能力,並不是對臉部特徵進行分析之後記住的,而是通過反覆的觀察,把母親的整個臉部形象印進了自己的腦子裡。這種識別能力是完全超出大人的想像的,在孩子三歲前的教育,都可以採用這種多次重複的灌入教育方法。
嬰兒對多次重複的事物永遠不會感到厭煩,因為嬰兒的大腦完全處在一張白紙的狀態,無法像大人一樣進行分析判斷,而是依靠直感功能,在一瞬間就可以掌握整體事物的識別能力,也就是不需要理解、領會就能夠吸收的特殊能力,這正是大人所遠遠不及的地方。
不同的胃,會造就不同的人。(圖片來源:Adobestock)
在孩子的嬰兒時期,父母把正確的人生模式,比如盡善盡美的偉大天才所必需具備的東西,經常地、反覆地、生動地灌入孩子尚未具備分辨好壞能力的大腦中,這樣孩子才不會去吸收大量壞的東西,從而形成完美的性格素質。這樣持續地教育他,到孩子三歲時就形成了長大後的一些基本性格素質,如同一個容器已經形成了雛形一樣。
那麼,三歲之前的孩子,給他灌入甚麼內容才是最好的呢?我們可以分兩方面教給孩子:一方面是反覆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等,可以促進大腦活動的基礎智力模式;另一方面是反覆灌入正確的人生準則和態度。生下健康的孩子,這是做為父母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瑣碎的、漫長的、極為艱辛的教育之路,從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天開始,父母就必須承擔起教育者的責任,千萬不要錯過孩子智力最佳的發展時期。
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父母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吃很多所謂的好吃的、高營養的食物,認為吃得越多越好,越益於身體健康,甚至有的母親只要孩子一哭,就開始給孩子餵奶,其實這樣做反而適得其反。因為孩子吃得過多的話,會影響大腦的發育,還會讓孩子的大腦從小就充滿了吃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觀念。對於嬰兒來說,最大的痛苦就是飢餓,如果嬰兒一餓就給他很多食物,就會使他認為吃是可以解決一切痛苦的方法,於是,這種吃的觀念在孩子長大後,就會使孩子形成對物質的依賴和慾望。
有的人說:不同的胃,會造就不同的人。人的性格取決於食物。比如:孩子多吃胡蘿蔔,牙齒和皮膚就會美麗;多吃馬鈴薯,就能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多吃四季豆,就可以特別發展孩子對美術的興趣;多吃捲心菜和花菜,會使孩子思想變得簡單,成為平凡的人;吃豌豆容易讓孩子形成輕率的性格。所以,如果孩子討厭數學,就讓孩子多吃馬鈴薯;如果孩子沒有美術方面的興趣,就讓孩子多吃四季豆;對於沒有常性的孩子,就要禁食豌豆;而性格粗暴的孩子,就要禁食捲心菜。
下回:家庭教育應該從何時開始?
責任編輯: 帝佐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