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疫情改變社交禮儀 專家教人保持距離又不失禮(圖)

 2020-04-13 23: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疫情改變社交禮儀專家教人保持距離又不失禮
疫情改變社交禮儀, 專家教人保持距離又不失禮。(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握手、幫人拿東西等過去被人視為友善的動作,疫情時期反而變成危險行為。美國媒體觀察,疫情改變人類行為,如何保持距離又不失禮貌,成了每個人必須學習的新課題。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生活版探討武漢肺炎疫情下的社交禮儀,文章指出居家隔離、保持社交距離所衍生出來的人際互動,美國人還不習慣,因為「對每個人而言都是頭一遭」。

「社交距離的禮儀:如何有禮貌地說退後」作者羅伊(Jessica Roy)指出,疫情之下最有禮貌的動作就是待在家裡。但為了生活採買一定要出門時,可能遇上搞不清楚狀況的人。

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宣示6英尺(183公分)「主權」,因為這違背長久以來的固定模式,人們習慣接在別人後面排隊、人行道上交會時不喜歡讓路。

疫情之下出門,每個人心頭難免有壓力,除了自身注意社交距離,還要想辦法提醒別人,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社交禮儀專家波斯特(Lizzie Post)說:「人們不喜歡要求別人、點出他人錯誤。我們喜歡有標準可循。規則把大家凝聚成一個社會。我們不喜歡被人指指點點。」

別人靠太近的時候,如何反應,波斯特指出,態度比起用字遣詞更重要,注意要友善、和氣、避免語帶威脅,「現在每個人壓力都很大,最不樂見的就是火上加油」。

另一名專家葛林(Alison Green)說,與其擺出強硬姿態說「你可以退後嗎?」不如說:「對不起,我正在努力保持社交距離,你介意給我一點空間嗎?謝謝。」

葛林認為,先假設對方不是故意,因為大家都不習慣。「不要先入為主認定別人無禮。如果你很和善或體貼,那就沒事。你的語氣不友善,別人也會不友善」。

作家皮帕斯(Jennifer Peepas)指出,美國人習慣這樣想「為什麼我要讓路」。但在疫情之下,人行道上與人交會時,利人利己的方式是放下這樣的念頭,保持社交距離。

南加州大學(USC)醫學專家甘農(Paula Cannon)說,官方規定的6英尺(183公分)社交距離限於靜止不動有效,走動時她習慣拉開更遠,但距離不影響人們釋出善意。

甘農認為,在人行道與人交會或在商店買東西,都可以做一些好事,為別人樹立榜樣,做出友善、禮貌又安全的動作。

她說:「如果我在附近散步,遇到人行道對向有人,我會主動移到馬路上,把距離拉到3公尺到6公尺。我會揮手微笑,這麼做是出自對別人的關心,建立正確的榜樣。」

這是告訴對方「自己的行為不管看起來有多奇怪,這麼做是因為關心對方,不是因為害怕他們」。非疫情時期,人行道上有人正面走過來,閃到馬路上會被認為很沒禮貌,但是這是每個人能為別人做的事情。


責任編輯: 皇輔 来源:中央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