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唐英雄榜】大唐开国名相—莱国公杜如晦(williamhill官网 )

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历史系列文章之十

 2016-12-17 13: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大唐盛世,英才辈出。(绘图:williamhill官网 )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其祖父杜果,在北周、隋朝之际很有名望。杜如晦年轻时就才华出众、性格豪爽,他喜欢读书,以风流儒雅自诩,又有临难不苟的气节,遇事都能当机立断。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他参加了吏部量才授官的考核,侍郎高孝基对他的才华感到非常惊异,说:“您有充当国家栋梁的才能,希望保持美德。”委任他为滏阳尉,他内心或许已经察觉到隋朝不是栖身良木,不久便弃官回家。(注1)

杜如晦是开创唐朝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之一。他作为大唐开国名相,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民作为天策上将统兵东征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之时,杜如晦每每随行,为之参谋帷幄,决胜于疆场。他遇事善断,处理公务迅速无误,是同僚中最为干练的人才。唐武德四年(621)10月,李世民设立了文学馆,置十八学士,杜如晦被选为十八学士之首。当时权力之争激烈,战事很多,每次杜如晦都能为太宗出谋划策,提出良好的建议,令人十分佩服。后来,他被封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讳,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此被外调出秦王府。(注2)在平定李建成的叛乱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最大,杜如晦被提升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迁任兵部尚书,封为蔡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他担任检校侍中。贞观三年,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任吏部选事。他和房玄龄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务,品选官吏,好评如潮。(注3)有关修筑宫殿的规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议决定。李世民每次与房玄龄讨论政事,玄龄都会说:“非杜如晦不能决定。”等到杜如晦到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策略。因为房玄龄擅长策划,而杜如晦擅长判断。二人密切合作,同心为国效忠,所以唐朝称为贤能宰相者,首推房玄龄与杜如晦。(注4)

唐贞观四年,杜如晦病情加重,唐太宗命皇太子到他家去问候。太宗还亲自来到杜如晦的家中,扶着他流泪,并赏赐丝帛千段;趁他还没有去世,让他的儿子出来并任命官职,并且破格升迁左千牛杜构为尚舍奉御。不久,杜如晦去世,时年四十六岁。唐太宗哭得十分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改封他为莱国公,谥号“成”。并亲笔手诏虞世南撰文刻于石碑,以记载君主痛悼臣子之意。在杜如晦过世之后,唐太宗仍然经常怀念他。有一次唐太宗吃西瓜,因为瓜味甜美,便留下一半祭奠杜如晦。太宗赐给房玄龄黄银带时对他说:“如晦与您一同辅佐我,而今我只见公一人。”泫然泪下说:“相传鬼神畏惧黄银。”另取黄金带,让房玄龄送去杜家。后来唐太宗忽然梦见杜如晦像平素一样出现,次日讲给房玄龄听,派他带着皇帝的膳食前往祭奠。到杜如晦一周年的丧祭日,太宗必派宫中女官慰问杜如晦的妻室子女,封地、官宅、官衔、补助亦不取消,皇家对杜家的恩惠礼遇丝毫不减。后来诏令功臣可以世袭,又追赠杜如晦密州刺史衔。

当机立断谋定社稷 玄武之谏名垂青史

杜如晦与房玄龄身世一样,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善谈文史。唐高祖李渊兴兵立唐之后,李世民以“秦王”和“天策上将”之名四处征战,麾下名将如云。太子李建成见秦王李世民功劳大,心生猜忌、间隙。有一次李世民到李建成的住处吃饭,中毒而归,秦王府为此震骇,计无所出。房玄龄因而对长孙无忌说:“现在嫌隙已经构成,大祸将至。古人说,‘为国者不顾小节’,就是说的此时。”于是长孙无忌前去劝李世民早定大计。秦王闻之默然,召玄龄问策。这时,杜如晦很有默契地站出来,同房玄龄一同更恳切地劝告:“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的险境,是上天在帮助您做决断,请不要犹疑!”


大唐开国名相—莱国公杜如晦。(网络图片)

当时,秦王府有很多名将学士,因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妒嫉之心,大多被外调到各地。李世民深以为患,他不忍几度共赴沙场、出生入死的知己,因为一人私心而被无辜调离;然而君命难违,一时竟无两全之策。房玄龄说:“王府中属僚被调走的虽多,却不足惜。杜如晦聪明、有见识,是辅佐之才。如果大王您守籓,他就毫无所用处;如果您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秦王豁然醒悟:“若非你指点,我几乎要失去这个人才了!”秦王向高祖再三请命,坚持留下杜如晦。自此,房、杜二人戮力同心,用智谋与才华掌管军谋大事,为玄甲军加持一份隐形的力量。

太子李建成深深地忌惮杜如晦、房玄龄,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此在唐高祖李渊耳边进谗言,说杜如晦、房玄龄的坏话,把他俩一起贬斥、放逐到外地。此时,秦王身边仅剩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几位心腹大臣,处境愈发艰险。恰逢突厥前来进犯,太子和齐王又定毒计,幸有心腹前来告密示警,秦王几番思虑,终于痛下决心,准备对决太子,便密召房、杜二人返回秦王府。杜如晦和房玄龄机智地穿上道士的服装,潜入秦王府,协助李世民成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因房玄龄、杜如晦有谋定社稷之功,与长孙无忌等人功勋第一,位列公卿,青史永铭。并且为此都成为凌烟阁功臣之一。杜如晦裁决处理事情毫无滞留,同僚一致公认他的才干,无人看出他才能的限度。秦王立为皇太子后,他被授职左庶子,升为兵部尚书,晋封为蔡国公,食邑三千户,另有益州食邑一千三百户。

房谋杜断一段佳话 至德良相胸襟宽广

贞观元年,秦王李世民继位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社会初定,如何保持一个安定的社会以利于百姓安居乐业,就成了大唐朝廷必须解决的问题。杜如晦和房玄龄一道,以隋朝的典章制度为基础,制定了大唐王朝的典章制度,不仅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还东传日本,影响了日本的社会发展。

正是这些典章制度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提供了国定民安的保证。杜如晦不仅自己对大唐王朝尽职尽责,而且在相位上能礼贤下士,广招人才。在他和房玄龄同为宰辅期间,朝中言路畅达,人才济济。

贞观初年,裴略任宫廷侍卫的考核期限已满,兵部测试判定其优劣,由于试卷上有一个错别字,因此而落榜。裴略便到宰相温彦博府衙,去上诉。温彦博当时正和另一宰相杜如晦,坐在一起,没有受理裴略的投诉。

裴略就说:“我少小以来,就自负能明察善辩。至于传言达语的才干,就能够担任掌管朝见引纳、殿廷通奏等工作的中书通事舍人。我还懂得写诗作文,又善于嘲讽戏谑。”这样,温彦博才回心转意与裴略交谈。当时,厅屋前坪有一片竹林,温彦博就叫裴略,去嘲戏竹子。裴略应声嘲戏说:“竹!风吹青肃肃。过冬叶子不凋残,经春种子不成熟。虽然虚心(指竹干的空心),却不能优待国士,表皮上又何必生长节目!”

温彦博听后大喜,又说:“你既然懂得传言达语,就传话给厅堂前的当门矮墙吧!”裴略走近当门矮墙前,大声传言说道:“当今皇上聪明慧悟,敞开京城的四面城门,接待贤才无数。你是什么东西,长久挡着门户,妨碍贤士进身的道路!”便推倒了当门矮墙。

温彦博说:“你这些话,是冲着我温彦博说的吧?”裴略说:“不但指向胳膊,也同时指向肚皮呢!”当时杜如晦也在场,因此,裴略有这样的话头。温彦博、杜如晦听后,不仅没有生气,二人反而都大声欢笑。马上派人送裴略到吏部,授与裴略官职。面对这样的冷嘲热讽,杜如晦和温彦博不但没有发火,也没有为自己作出一言半语的解释和辩护;相反,他们却一齐“大声欢笑”。由此可见这两位贤相的襟怀,竟是如此宽广!

房玄龄在处理政事之余,兼修本朝历史,尽诚竭节,唯恐出现过失。他有选贤之明,不问英雄出身,更不求全责备。太宗每与房玄龄议事,他能够答出数则对策。但却总是附上一句:“非如晦不能决。”于是李世民再召见杜如晦,他便将房玄龄的计谋逐一分析,最终选用最佳方案。这便是“房谋杜断”的典故渊源。唐代二相,一人善谋,一人善断,二者惺惺相惜,戮力同心,共同将贞观时代推向大唐盛世的顶峰。

英年早逝痛失良才 君臣之谊义薄云天

唐贞观三年(629年)末,杜如晦患病,乞请离职。李世民见他无法治事,只得答应,俸禄仍然如旧。对他的病情,李世民极为关注,派送的名医良药,不绝于道。贞观四年,杜如晦过世,年仅四十六岁。他病危时,李世民亲临府上,边抚摸他,边流泪,趁其未咽气,就加封其子。(注5)

杜如晦死时,李世民十分悲痛,为其停朝三日。李世民还沉痛地嘱咐著作郎虞世南道:“我与如晦,君臣义重。他不幸舍我而去,追念其在世所建的功劳,我未免肝肠欲断。你要体会我这种情怀,给他写一篇碑文。”(注6)后来,有一次李世民吃西瓜,觉得味道甜美,不由得忆起了杜如晦。他心下悲痛,停口不吃,叫人拿着剩下的一半瓜,送往杜如晦的灵前祭奠。

他还曾赏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边环顾左右,边对房玄龄说道:“当年,你和杜如晦一起辅佐我,今天赏赐物品,却只有你一个人了。”(注7)说着又流下了泪水。接着,他又说:“我听说黄银乃是鬼神畏惧之物。”说罢,命房玄龄亲自带上一条黄金带,送至杜如晦的灵前。(注8)一代明君李世民如此恩遇亡臣,使其他大臣都大为感动。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为证:七爱诗・房杜二相国

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

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

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

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注1.《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一》:隋大业中以常调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

注2.《旧唐书・卷六十六・列传第十六》: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

注3.《贞观政要任贤第三》:‘贞观二年,(杜如晦)以本官检校侍中。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知吏部选事。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焉。’

注4.《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纪九》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

注5.《旧唐书・卷六十六・列传第十六》:四年,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赐物千段;及其未终,见子拜官,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寻薨,年四十六。

注6.《旧唐书・卷六十六・列传第十六》:太宗手诏著作郎虞世南曰:“朕与如晦,君臣义重。不幸奄从物化,追念勋旧,痛悼于怀。卿体吾此意,为制碑文也。”

注7.《旧唐书・卷六十六・列传第十六》:又尝赐房玄龄黄银带,顾谓玄龄曰:“昔如晦与公同心辅朕,今日所赐,唯独见公。”

注8.《旧唐书・卷六十六・列传第十六》:因泫然流涕。又曰:“朕闻黄银多为鬼神所畏。”命取黄金带遣玄龄亲送于灵所。

 

主要参考文献:

刘昫等,《旧唐书》,后晋

吴兢,《贞观政要》,唐

欧阳脩等,《新唐书》,宋

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宋

王寿男,《隋唐史》,现代

(看中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来源:williamhill官网 专栏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