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唐英雄榜】大唐開國名相—萊國公杜如晦(組圖)

凌煙閣二十四位功臣歷史系列文章之十

 2016-12-17 13: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大唐盛世,英才輩出。(繪圖:看中國)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其祖父杜果,在北周、隋朝之際很有名望。杜如晦年輕時就才華出眾、性格豪爽,他喜歡讀書,以風流儒雅自詡,又有臨難不苟的氣節,遇事都能當機立斷。隋朝大業年間(公元605∼617年),他參加了吏部量才授官的考核,侍郎高孝基對他的才華感到非常驚異,說:「您有充當國家棟樑的才能,希望保持美德。」委任他為滏陽尉,他內心或許已經察覺到隋朝不是棲身良木,不久便棄官回家。(注1)

杜如晦是開創唐朝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之一。他作為大唐開國名相,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民作為天策上將統兵東征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之時,杜如晦每每隨行,為之參謀帷幄,決勝於疆場。他遇事善斷,處理公務迅速無誤,是同僚中最為幹練的人才。唐武德四年(621)10月,李世民設立了文學館,置十八學士,杜如晦被選為十八學士之首。當時權力之爭激烈,戰事很多,每次杜如晦都能為太宗出謀劃策,提出良好的建議,令人十分佩服。後來,他被封為天策府從事中郎,兼任文學館學士。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諱,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因此被外調出秦王府。(注2)在平定李建成的叛亂中,杜如晦和房玄齡功勞最大,杜如晦被提升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遷任兵部尚書,封為蔡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貞觀二年,他擔任檢校侍中。貞觀三年,拜為尚書右僕射,兼任吏部選事。他和房玄齡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務,品選官吏,好評如潮。(注3)有關修筑宮殿的規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議決定。李世民每次與房玄齡討論政事,玄齡都會說:「非杜如晦不能決定。」等到杜如晦到來,最後還是採用房玄齡的策略。因為房玄齡擅長策劃,而杜如晦擅長判斷。二人密切合作,同心為國效忠,所以唐朝稱為賢能宰相者,首推房玄齡與杜如晦。(注4)

唐貞觀四年,杜如晦病情加重,唐太宗命皇太子到他家去問候。太宗還親自來到杜如晦的家中,扶著他流淚,並賞賜絲帛千段;趁他還沒有去世,讓他的兒子出來並任命官職,並且破格升遷左千牛杜構為尚舍奉御。不久,杜如晦去世,時年四十六歲。唐太宗哭得十分傷心,三日不朝,追贈他為司空,改封他為萊國公,謚號「成」。並親筆手詔虞世南撰文刻於石碑,以記載君主痛悼臣子之意。在杜如晦過世之後,唐太宗仍然經常懷念他。有一次唐太宗吃西瓜,因為瓜味甜美,便留下一半祭奠杜如晦。太宗賜給房玄齡黃銀帶時對他說:「如晦與您一同輔佐我,而今我只見公一人。」泫然淚下說:「相傳鬼神畏懼黃銀。」另取黃金帶,讓房玄齡送去杜家。後來唐太宗忽然夢見杜如晦像平素一樣出現,次日講給房玄齡聽,派他帶著皇帝的膳食前往祭奠。到杜如晦一週年的喪祭日,太宗必派宮中女官慰問杜如晦的妻室子女,封地、官宅、官銜、補助亦不取消,皇家對杜家的恩惠禮遇絲毫不減。後來詔令功臣可以世襲,又追贈杜如晦密州刺史銜。

當機立斷謀定社稷 玄武之諫名垂青史

杜如晦與房玄齡身世一樣,生於官宦世家,自幼聰穎過人,善談文史。唐高祖李淵興兵立唐之後,李世民以「秦王」和「天策上將」之名四處征戰,麾下名將如雲。太子李建成見秦王李世民功勞大,心生猜忌、間隙。有一次李世民到李建成的住處吃飯,中毒而歸,秦王府為此震駭,計無所出。房玄齡因而對長孫無忌說:「現在嫌隙已經構成,大禍將至。古人說,‘為國者不顧小節’,就是說的此時。」於是長孫無忌前去勸李世民早定大計。秦王聞之默然,召玄齡問策。這時,杜如晦很有默契地站出來,同房玄齡一同更懇切地勸告:「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今日的險境,是上天在幫助您做決斷,請不要猶疑!」


大唐開國名相—萊國公杜如晦。(網路圖片)

當時,秦王府有很多名將學士,因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妒嫉之心,大多被外調到各地。李世民深以為患,他不忍幾度共赴沙場、出生入死的知己,因為一人私心而被無辜調離;然而君命難違,一時竟無兩全之策。房玄齡說:「王府中屬僚被調走的雖多,卻不足惜。杜如晦聰明、有見識,是輔佐之才。如果大王您守籓,他就毫無所用處;如果您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秦王豁然醒悟:「若非你指點,我幾乎要失去這個人才了!」秦王向高祖再三請命,堅持留下杜如晦。自此,房、杜二人戮力同心,用智謀與才華掌管軍謀大事,為玄甲軍加持一份隱形的力量。

太子李建成深深地忌憚杜如晦、房玄齡,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所可憚者,唯杜如晦與房玄齡耳。」因此在唐高祖李淵耳邊進讒言,說杜如晦、房玄齡的壞話,把他倆一起貶斥、放逐到外地。此時,秦王身邊僅剩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幾位心腹大臣,處境愈發艱險。恰逢突厥前來進犯,太子和齊王又定毒計,幸有心腹前來告密示警,秦王幾番思慮,終於痛下決心,準備對決太子,便密召房、杜二人返回秦王府。杜如晦和房玄齡機智地穿上道士的服裝,潛入秦王府,協助李世民成功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因房玄齡、杜如晦有謀定社稷之功,與長孫無忌等人功勛第一,位列公卿,青史永銘。並且為此都成為凌煙閣功臣之一。杜如晦裁決處理事情毫無滯留,同僚一致公認他的才幹,無人看出他才能的限度。秦王立為皇太子後,他被授職左庶子,升為兵部尚書,晉封為蔡國公,食邑三千戶,另有益州食邑一千三百戶。

房謀杜斷一段佳話 至德良相胸襟寬廣

貞觀元年,秦王李世民繼位為唐太宗。貞觀初年社會初定,如何保持一個安定的社會以利於百姓安居樂業,就成了大唐朝廷必須解決的問題。杜如晦和房玄齡一道,以隋朝的典章制度為基礎,制定了大唐王朝的典章制度,不僅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還東傳日本,影響了日本的社會發展。

正是這些典章制度為後來的貞觀之治提供了國定民安的保證。杜如晦不僅自己對大唐王朝盡職盡責,而且在相位上能禮賢下士,廣招人才。在他和房玄齡同為宰輔期間,朝中言路暢達,人才濟濟。

貞觀初年,裴略任宮廷侍衛的考核期限已滿,兵部測試判定其優劣,由於試捲上有一個錯別字,因此而落榜。裴略便到宰相溫彥博府衙,去上訴。溫彥博當時正和另一宰相杜如晦,坐在一起,沒有受理裴略的投訴。

裴略就說:「我少小以來,就自負能明察善辯。至於傳言達語的才幹,就能夠擔任掌管朝見引納、殿廷通奏等工作的中書通事舍人。我還懂得寫詩作文,又善於嘲諷戲謔。」這樣,溫彥博才回心轉意與裴略交談。當時,廳屋前坪有一片竹林,溫彥博就叫裴略,去嘲戲竹子。裴略應聲嘲戲說:「竹!風吹青肅肅。過冬葉子不凋殘,經春種子不成熟。雖然虛心(指竹干的空心),卻不能優待國士,表皮上又何必生長節目!」

溫彥博聽後大喜,又說:「你既然懂得傳言達語,就傳話給廳堂前的當門矮牆吧!」裴略走近當門矮牆前,大聲傳言說道:「當今皇上聰明慧悟,敞開京城的四面城門,接待賢才無數。你是什麼東西,長久擋著門戶,妨礙賢士進身的道路!」便推倒了當門矮牆。

溫彥博說:「你這些話,是衝著我溫彥博說的吧?」裴略說:「不但指向胳膊,也同時指向肚皮呢!」當時杜如晦也在場,因此,裴略有這樣的話頭。溫彥博、杜如晦聽後,不僅沒有生氣,二人反而都大聲歡笑。馬上派人送裴略到吏部,授與裴略官職。面對這樣的冷嘲熱諷,杜如晦和溫彥博不但沒有發火,也沒有為自己作出一言半語的解釋和辯護;相反,他們卻一齊「大聲歡笑」。由此可見這兩位賢相的襟懷,竟是如此寬廣!

房玄齡在處理政事之餘,兼修本朝歷史,盡誠竭節,唯恐出現過失。他有選賢之明,不問英雄出身,更不求全責備。太宗每與房玄齡議事,他能夠答出數則對策。但卻總是附上一句:「非如晦不能決。」於是李世民再召見杜如晦,他便將房玄齡的計謀逐一分析,最終選用最佳方案。這便是「房謀杜斷」的典故淵源。唐代二相,一人善謀,一人善斷,二者惺惺相惜,戮力同心,共同將貞觀時代推向大唐盛世的頂峰。

英年早逝痛失良才 君臣之誼義薄雲天

唐貞觀三年(629年)末,杜如晦患病,乞請離職。李世民見他無法治事,只得答應,俸祿仍然如舊。對他的病情,李世民極為關注,派送的名醫良藥,不絕於道。貞觀四年,杜如晦過世,年僅四十六歲。他病危時,李世民親臨府上,邊撫摸他,邊流淚,趁其未嚥氣,就加封其子。(注5)

杜如晦死時,李世民十分悲痛,為其停朝三日。李世民還沉痛地囑咐著作郎虞世南道:「我與如晦,君臣義重。他不幸舍我而去,追念其在世所建的功勞,我未免肝腸欲斷。你要體會我這種情懷,給他寫一篇碑文。」(注6)後來,有一次李世民吃西瓜,覺得味道甜美,不由得憶起了杜如晦。他心下悲痛,停口不吃,叫人拿著剩下的一半瓜,送往杜如晦的靈前祭奠。

他還曾賞賜給房玄齡一條黃銀帶,邊環顧左右,邊對房玄齡說道:「當年,你和杜如晦一起輔佐我,今天賞賜物品,卻只有你一個人了。」(注7)說著又流下了淚水。接著,他又說:「我聽說黃銀乃是鬼神畏懼之物。」說罷,命房玄齡親自帶上一條黃金帶,送至杜如晦的靈前。(注8)一代明君李世民如此恩遇亡臣,使其他大臣都大為感動。

唐代詩人皮日休有詩為證:七愛詩・房杜二相國

吾愛房與杜,貧賤共聯步。脫身拋亂世,策杖歸真主。

縱橫握中算,左右天下務。骯髒無敵才,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輔。黃閣三十年,清風一萬古。

巨業照國史,大勛鎮王府。遂使後世民,至今受陶鑄。

粵吾少有志,敢躡前賢路。苟得同其時,願為執鞭豎。

 

注1.《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一》:隋大業中以常調預選,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顧謂之曰:「公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樑之用,願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職,為須少祿俸耳。」遂補滏陽尉,尋棄官而歸。

注2.《舊唐書・卷六十六・列傳第十六》:隱太子深忌之,謂齊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憚者,唯杜如晦與房玄齡耳。」因譖之於高祖,乃與玄齡同被斥逐。

注3.《貞觀政要任賢第三》:‘貞觀二年,(杜如晦)以本官檢校侍中。三年,拜尚書右僕射,兼知吏部選事。仍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至於臺閣規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獲當時之譽,時稱房、杜焉。’

注4.《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紀九》上每與玄齡謀事,必曰:「非如晦不能決。」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蓋玄齡善謀,如晦能斷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國,故唐世稱賢相,推房、杜焉。

注5.《舊唐書・卷六十六・列傳第十六》:四年,疾篤,令皇太子就第臨問,上親幸其宅,撫之流涕,賜物千段;及其未終,見子拜官,遂超遷其子左千牛構為尚舍奉御。尋薨,年四十六。

注6.《舊唐書・卷六十六・列傳第十六》:太宗手詔著作郎虞世南曰:「朕與如晦,君臣義重。不幸奄從物化,追念勛舊,痛悼於懷。卿體吾此意,為制碑文也。」

注7.《舊唐書・卷六十六・列傳第十六》:又嘗賜房玄齡黃銀帶,顧謂玄齡曰:「昔如晦與公同心輔朕,今日所賜,唯獨見公。」

注8.《舊唐書・卷六十六・列傳第十六》:因泫然流涕。又曰:「朕聞黃銀多為鬼神所畏。」命取黃金帶遣玄齡親送於靈所。

 

主要參考文獻:

劉昫等,《舊唐書》,後晉

吳兢,《貞觀政要》,唐

歐陽脩等,《新唐書》,宋

司馬光等編,《資治通鑒》,宋

王壽男,《隋唐史》,現代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