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道井然】贞观君臣 以古鉴今(图)

 2014-08-17 02:2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贞观年间,唐太宗君臣为求“致治 ”,议政之隙,经常讨论历代治乱兴亡的得失,以古为镜。唐太宗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唐太宗与参预中枢决策的近臣常共观经史、同议历代兴亡,所论多为前王之得失,君臣谋求治国之道,恒至夜分,毫无倦容。他们讨论到守成与创业同样不易,讨论到用君子而远小人,也讨论到教化、禁奢,以及钱不如贤等等治国安邦的道理。其中,尤重汉文帝之得和秦、隋之失,“终及日昃“ 或 “乙夜忘疲,中宵不寐”。而唐太宗亦常常独自观经读史,“披览忘倦,每达宵分”。

唐太宗后来在总结自己在位期间所为时,曾着重提及贞观君臣鉴前代之成败以为借鉴的这种论史议政之道。他在临终的前一年,为皇太子留下一部帝王之大纲 ——《帝范》,专门阐述帝王为政之道。

贞观君臣对于古籍十分重视,认为 “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 为实现“致治”,唐初君臣前后历时10余年,大规模整理古籍对“为治之具”的历代图籍,进行了系统整理,确定了古籍分类的基本门类。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攻占洛阳。隋朝在东都的藏书和目录,都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遗憾的是,在水运赴长安时,经黄河砥柱覆舟,图书损失十之八九,目录亦被河水渐濡,时有残缺。这时,在长安嘉则殿的隋朝藏书有8万多卷,加上从东都水运残存的8000多卷,就是唐朝所得隋皇室藏书的总数。

至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以魏征为秘书监兼副相,参预朝政,并总管国家经籍、图书。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上半年,经过系统整理,形成了颇具影响的《隋经籍志》4卷。此志以隋朝的现实藏书为主要内容,以寻找借鉴为目的,“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而“其旧录所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

唐太宗因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于是命魏征与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编选一部有关政术、存乎劝戒的选本。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九月,一部《群书治要》编辑完成,总共50卷,博采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撷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太宗称赞说:“览所撰书,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

唐太宗也很重视修史以览前王得失。鉴于秦始皇志存隐恶,焚书坑儒,用缄谈者之口;而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自己却反其道而行之,唐太宗认为览前王之得失,方可“为在身之龟镜”。贞观三年年底,唐太宗于中书置秘书内省,命房玄龄、魏征任正、副宰相总监,并由魏征总加撰定,以修五代史 ,即唐朝以前5个朝代的历史。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梁书》56卷、《陈书》36卷、《北齐书》50卷、《周书》50卷、《隋书》55卷全部修成上奏,统称《五代史》。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有《晋书》修成,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和《武帝纪》等帝纪撰写史论,以此来告诫皇太子记取西晋居治而忘危,失慎于前,所以贻患于后的教训,为皇太子和唐室功臣树起一面镜子,以古鉴今,警告唐室功臣不要有亏“贞臣之体 ”而“见嗤后代”。

从贞观年间勤政的实践看,唐太宗的确不愧为历史上最重视以古为镜的帝王。


来源: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