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清华教授:中国已出现强弱分野的阶级对立

 2004-12-07 18:2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第一,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在这几年发生了变化,未来几年可能遭遇挑战,需要做出安排,这是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

首先,社会分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两个越来越大的集团,即强势集团和弱势集团。强势集团大体包括权力的拥有者和上层知识分子。他们构成了一个集团,并已基本形成稳定的联盟,这个联盟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另外一个社会集团:弱势群体,包括农民、下岗职工等。由于这样一个基本格局的形成,使得我们对一些基本问题不得不放在这个格局当中去考虑。

其次,这种格局趋势已基本定型化了。改革是一种利益调整的过程,但最近几年的改革与80年代有很大的不同。80年代的改革处在利益调整的过程当中,而最近几年利益调整的结果已大体定型。即谁是穷人、谁是富人;谁是强势、谁是弱势已基本定型,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了。我把这一过程称之爲结构定型化的过程,这个定型化的过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阶层间的门坎开始出现,阶层内部逐步出现认同意识。同时也出现了不同阶层间的对立意识。对内来说是“我们”的意识,对外来说是“他们”的意识。

三是社会流动出现新的趋势。由于社会在不断地寻求变迁,与此同时就面临着城市化的进程,阶层之间的流动有降下来的趋势,这与阶层间边界的出现、门坎的出现是有关系的。在一些比较弱的阶层上出现凝固化的趋势,如工人。工人在改革之前还有一些流动的机会,如提干,提不了干还有从机关到科室的机会。但是这几年工人想发生变化已非常困难,机会越来越少。这种流动减少的结果导致对未来的期望发生变化。社会流动减弱的趋势还包含着一层意思,就是向下的流动,向下流动是这几年逐渐形成的。大部分农民(不是小部分农民)生活水平是绝对下降了,还包括一部分失业下岗的职工,以及部分农民工,这是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个新的现象。

四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一部分人的社会心态发生变化,开始产生挫折感。80年代社会资源的分配非常不均衡。个体户、工人、知识分子,每个阶层有它的不满,有他自豪的一面,也有可保留的一面。但90年代却存在着普遍的不平衡感,特别是到了90年代末期,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普遍的不平衡感变成了一部分群体严重的挫折感。因此,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层面上发生的这些变化。

第二,失业问题。我提出两个概念:

一个概念是老失业群体,主要是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失业群体。就这个群体来说,第一个判断是已经到了最高峰。第二个判断是从年龄结构来说,大体在40-50岁之间,由于年涞谋浠(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