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雨傘運動(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圖)
【看中國2024年9月27日訊】十年過去,香港物換星移,民間力量萎縮,監察政府言論式微,民主運動再無險可守。不過,認真檢討雨傘運動的成敗,勇於面對困難,依然是尋找希望的起點。
事後孔明,十年前以「和平佔中」追求真普選的雨傘運動,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香港民主運動的對手從來不是特區政府,而是中共領導下黨國體制的專政力量。
雨傘運動之前,基於信守承諾也好,方便運作也好,北京過去只會拖延不會抵賴普選的承諾,但卻一直拉闊並加強統戰網路,先覆蓋基層然後擴及不同專業、社群,從而逐步贏取多數人支持,孤立反對勢力,再隨時日漂移,香港人或不再熱衷於普選,或者愛國力量終於從後趕上,香港落實普選,北京也可安枕無憂。
不過,一場雨傘運動,打破北京的如意算盤。當局早知普選的民意支持度一直高企,在年輕一代之中尤甚,若任由「佔領中環」的群眾運動發展下去,加上海內外媒體持續關注,只會給機會反對力量加強聲勢及組織基礎,局勢將更難控制,甚或一發不可收拾,因此中央不得不露真章了。
「傘運」培育出港人身份認同對民主的訴求
首先是先發制人,由國務院發表香港政策白皮書,確立北京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即對香港事無大小都有絕對權威,香港人不能挑戰,政制方面更不待言。接著便是為「普選」拍板定案,即「八三一決定」,規定行政長官候選人由中央委任的選舉委員會產生,才交香港市民投票決定,香港人只能接受或不接受,再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北京不惜表明否定真普選的意向,是要摧毀雨傘運動的目的,令參與者失去動機而泄氣。
怎料香港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又令當局露出另一副面相。首先是強權,以催淚彈等武力手段驅散群眾,奈何民眾無畏無懼,反而促成佔中運動超額完成,在金鐘、旺角、銅鑼灣三地同步展開長達79日的佔領運動。最後雖然無功而還,參與者後來更出現分歧,但據調查發現,雨傘運動有接近二成人口參加,參與形式多種多樣,尤其對年輕一代的身份認同和民主訴求,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北京發動抹黑「全面管治權」宣傳
重新定義「普選」規則之餘,北京亦發動論述戰,宣傳「全面管治權」和「831方案」之外,就是抹黑民主運動。雨傘運動的目的原是要求實行《基本法》對雙普選的承諾,只是北京推出官定候選人的普選方案,再別無選擇,雨傘運動亦變成違抗北京命令的運動。部分人眼見現實無望,便寄望於未來,爭取香港人自決2047後的前途。不過,建制陣營及親北京媒體看在眼內,雨傘運動衝著北京而來,認定追求普選是藉口,擺脫北京控制才是目的,因此指運動類近東歐的「顏色革命」,旨在推翻政權,推動「港獨」,甚至誣蔑雨傘運動是海內外反華勢力精心炮製的動亂。
論述戰不是要以理服人,而是上綱上線立場先行,目的是出師有名,帶領「愛國」陣營打倒雨傘運動。一是要求建制政客站隊,緊跟中央,槍口一致對外,否則如當年自由黨黨魁田北俊要求特首梁振英引咎辭職,便遭褫奪全國政協職位。再者是政治動員,以反「動亂」為由,「愛國」專業人士歸邊支持政府,亦有以法律訴訟清除佔領區,而「愛國」群眾則以集體行動,製造聲勢,抗衡雨傘運動。
雨傘運動可以拖延79日,不是當局害怕參與者而不敢清場,而是一個政權鐵石心腸,堅決推行假普選方案,也無意與香港人討價還價,同時採取消耗戰,不顧慮佔領繼續下去對社會穩定和經濟民生的影響,也要拖延下去,令運動失去民眾支持,最後無疾而終。
從民主價值與民心思考「傘運」
可見雨傘運動的成就,除了老生常談的喚醒民眾政治意識、推動民主運動、加強港人身份認同等等,更讓大家擦亮眼睛,因為巨大的輿論及群眾壓力驅使北京一面坦白交代,表明「直選」只是中國式直選,並無討論空間,大家切勿妄想,另一方面又使出渾身解數,以論述戰、政治歸邊、群眾動員、鎮壓與消耗雙管齊下等等,以非常耐性收復失地。
歷史不斷流變,黑格爾也許說得對,只有籠統而無用的法則,所以「回憶過去的同樣情形,也是徒勞無功」。雨傘運動早已逝去,如今時移勢易,隨著《國安法》出動,新香港成形,對雨傘運動有何體會,也無用武之地。不過,其他不說,單看雨傘運動可以觸動人心在於體現普世價值、加深身份認同,連梁振英政府當年為了統治的正當性,也得努力經營民意和爭取民心,可見價值與民心,正是黑格爾筆下的歷史「籠統法則」,是否有用,就看各人的智慧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