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思念,是感恩,也是團圓的節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秋風送爽,桂花飄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即將來臨。中秋節與新年、端午節並稱為中國三大傳統節日,是華人闔家團圓歡聚的重要節慶。
中秋節的重要主題之一是「團圓」,在這天,人們與親友相聚,品嘗月餅,分享美食;另一個主題是「感恩」,藉由這個特殊的日子,表達對家人陪伴與關愛的感謝,以及對農作豐收和上天福祉的感恩。
中秋節,是思念,是感恩,也是團聚的節日。無論您是回到了家,還是遠在他鄉,別忘了向親朋好友們說聲:「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的含義
黃曆八月時值秋季的第二個月,因此又稱為仲秋,八月十五日這一天在仲秋之中,民間稱之為「中秋」。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會在中秋節這天舉行各種習俗活動,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
中國人有著傳統的家族倫理觀念,向來重視親族的情誼與聯繫,將家庭成員的團聚視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家人團圓,因而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中秋節懷有特殊的情感,並將中秋團圓、思親、感恩等深層的傳統文化意涵融入於節日的活動之中,成爲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
慶祝豐收感謝神恩
中秋祭月的習俗由來甚久,《禮記》上說:「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原本,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禮制。
那麼,為甚麼古代帝王要祭拜日、月呢?史書《國語》記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意思是說,古代天子祭祀日、月,以表達對上天和神明的感謝。
祭月是上古時代就有的禮制,為甚麼後來又演變成中秋習俗了呢?這是因為在黃曆裡,秋分的日子每年不同,也不一定是月圓之日,因此後來祭月之禮俗便改為在八月十五日這天進行。直到唐、宋時期,中秋節才成為正式的節日,人們於此時慶祝豐收丶祭拜土地。
天上月圓人間團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蘇東坡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充滿詩情畫意,道盡了中秋節的淒美與人生的無常,「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祥和的氛圍中共度佳節,「團圓」成了中秋時節最美好的嚮往。
自古以來,在華人社會裡,月圓象徵人團圓,所以團圓就成了中秋節的重要主題,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與家人團聚過節,就成為了這個節日最核心的價值理念。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遊子們的思家之情,每到傳統節日,總會不期而至。中秋勾起了人們的思鄉之情,遠方的遊子,憶起家鄉的親友,此時,月亮把分處在不同地方的人們聯繫起來,藉由賞月、聊天凝聚感情,同時也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