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盆栽。(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枸骨樹是原產地在中國的古老的,在文獻中有記載的藥用植物。枸骨是冬青科四季常綠喬、灌木,又名貓兒刺,老虎刺等。枸骨具有四角狀或橢圓形,革質有鮮亮光澤的葉,葉子的尖端有硬刺。花序簇生在葉腋內,開淡黃色花,結有光澤的圓珠狀果實,4-5月開花,10-12月結果。果實未成熟時為綠色,果實成熟後為紅色。枸骨喜歡在肥沃酸性土壤,陰濕環境生長,但也耐乾旱。它的原產地是中國長江的中、下游流域。現在世界各地都有種植。它的繁殖方法是可以播種,也可以扦插。
枸骨具有滋陰、活經絡,清風熱、祛風濕之功效。其枝葉可醫肺癆,治腰、膝勞損,脾痛。果實入藥可治陰虛身熱、筋骨疼痛,婦女病等。
枸骨的經濟價值,除了藥用外,還是一種很好的觀賞植物,例如在歐洲和美國,它像徵著友好、平安和幸福。此外,枸骨是常綠花木,它的的紅色果實在嚴寒的冬季,別的花卉樹木都已經處於休眠狀態,唯獨枸骨樹的綠色葉子和鮮紅的果實,仍然光彩奪目。因此在歐、美國家,枸骨是一種聖誕節裝飾材料。人們在聖誕節,用枸骨和松枝松塔編製成花環,掛在臨街的門上做裝飾品。在紐約也見到,有的別墅前的私人小花園中種有枸骨。在中國,人們往往把它做成老樹樁盆景,或者選一棵小樹,經過修剪和縏紮,做成盆景,當作商品出售,也有把枸骨作為藥物和綠化觀賞樹木栽培的。
現在我就講一個木匠出身的人,種植經營枸骨,和用枸骨做盆景生意,10年創造4億財富的故事。
在中國湖南省瀏陽市普華村,有一個叫林坤的人,自幼家境並不富裕,17歲時他學做木工,學到技術後,他就進城做傢俱。當他賺到第一桶金後,就把這錢投資做房地產,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賺了兩億多元,這時他已經成為一個民營企業老闆。到2008年他的經營範圍想擴大,於是他就想到了發展種植枸骨。在置備好土地後,他就一頭紮到山裡,去收購農民家的枸骨樹。他花了500萬本錢,共收購了3000多棵枸骨樹。可是他沒有想到自己沒有植樹經驗。買到的移植樹,雖然連根刨出來了,但是等運送到他的種植園,栽培上不久以後,幾乎全都死了。他不恢心,認真向別人請教失敗原因。得知移植的成年枸骨樹,必須樹根帶有土壤,並用草包包裹好,保持原土濕潤,為防止運輸過程中散包,外面還得用草繩捆綁好。還得在24小時以內把它們栽培上。於是照這樣做,他後來移植的枸骨樹,就都成活了。他將幼樹養大再賣出去,也能賺錢。但是他的目標是要用它做盆景,賺更多的利潤。
用枸骨做盆景,有兩個難題,一是他沒有做盆景的經驗,這個問題好解決,他找有經驗的園藝師合作,他出資本,園藝師出技術,他還可以在實踐中,向專家學習相關知識。第二個問題,是枸骨的葉子雖然鮮亮好看,但是有尖刺扎人,不夠理想。為解決這個問題,他就去尋找葉子沒有尖刺枸骨樹。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偶然機會,他在山中發現一棵枸骨樹,樹幹長有兩個分枝,一枝上的橢圓形樹葉有刺,一枝上面橢圓形樹葉沒有刺。這是一棵難得的變異樹。他想到,可以用嫁接方法,把他們種植的有刺枸骨樹,改造成無刺枸骨樹做盆景。於是他們就開始做試驗。3個月以後,試驗成功。經過4年,他們用這種嫁接技術,把他們種植園內要做盆景的枸骨樹,全改造成了橢圓形葉無刺枸骨樹。他們的種植規模也隨之擴大。他們用無刺枸骨扦插,培育新樹苗。用這種方法一年可以繁殖幾十萬株無刺枸骨樹苗。他們做的枸骨盆景,每盆賣幾百元。他們開拓銷售市場,他們的產品遠銷到長沙、貴陽等地。
到2018年,他投資達7000多萬元,種植改良枸骨5萬多棵。林坤的這項種植和利用枸骨做盆景的事業,以及他出賣構樹其他產品,共創造財富價值累積已達4億人民幣。
當然,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除了他自己的創業精神,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機遇、人際關係,他還有職工、管理和市場運營銷售人員,還得有專業機械、運輸機械等,還有外面的環境因素、天時地利人和等。總之,一個人的成功,需要具備各種有利因素和條件,此不詳敘。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勸學解》中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于思,毀於隨」,這是治學的道理。從這個木匠勤勞艱苦創業,後來又開拓枸骨盆景產業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他再一次驗證了韓愈在《勸學解》中曾經說過的道理,在任何事情中均可借鑒。正是由於林坤立志要做這事,遇到困難挫折,他勤于思考,找失敗的原因,他善於虛心向別人請教,堅持不懈的努力改進,終於獲得了成功。在創業中,凡是遇到挫折,不善于思考,不總結經驗,就放棄努力,必然會前功盡棄、半途而廢。
從上面例子,作為一個修煉人的老年人,從我一生的閱歷我悟到:一個人,來到世間,要想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就要懂得修心養性,品德端正是至關重要的。為人要心地善良,做人要謙恭誠實,要靠自己的勤勞創業,在利益面前要懂得讓人,不要虛偽,不要虛榮,要誠懇待人,要講真話,辦實事。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不擇手段的去謀取私利。人在為自己的名利與別人爭鬥中,必然會傷害他人。如果你是一個修煉人,必須做到百分之百的相信師父,相信佛法,按佛法的要求修心做人。在社會生活中,要平等、友愛的待人。對養育過自己的父母以及對曾經在你最困難,乃至遇到生命危險時,幫助過你的朋友和其他人,乃至社會,要懂得感恩,懂的回報。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