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 神佛 (圖片來源:神韻藝術團官方網站)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從而開啟了通向中、西亞的「絲綢之路」,而敦煌地處「絲綢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當年曾是一座繁華的都會,中西貿易繁忙,寺院遍佈。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在敦煌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產。據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鳴沙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石窟。以後石窟的開鑿,歷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約1500年。之後又經歷代修復,迄今保存有的700多個洞窟,壁畫眾多,彩塑近3000餘座。還有藏經洞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繡和大量書法作品,總共不下四、五萬件。
敦煌石窟是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結合的立體藝術。雕塑是石窟的主體。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以石雕為主,莫高窟因岩質不適彫刻,故造像以泥塑彩繪為主,又稱彩塑,多屬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磐事跡的造像。敦煌雕塑上起十六國,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直到清代,歷時千餘年,現在尚存彩塑三千多身,其中圓雕兩千多身,浮塑一千餘身。基本完好的原作一千四百餘身,其餘大半經過後代上彩或重塑,有的已部分或全部失去原作面貌。敦煌雕塑在製作上分泥塑和彩繪兩個過程,除高達二三十米的南大象、北大象為石胎泥塑外,一般都是用自然長成的與佛像姿勢相近的樹枝,或人工製作成的木架作身架,外面用谷草、蘆葦等捆紮後塑泥。塑泥一般有兩層,裡層用草泥粗塑,外層用紙漿泥或棉花泥精塑,塑造完畢,壓緊抹光塑像成形,再上白粉,最後彩繪。敦煌石窟塑像造型圓渾,效果統一完整,技巧還保留著石雕手法,不講究精準。
敦煌 月牙泉 (圖片来源:Adobe stock)
敦煌石窟中最著名的是莫高窟。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它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在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斷崖口,洞窟層層排列,長1600多米。莫高窟與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崗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寳庫。(未完待續)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