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自民間故事「東海孝婦」的《竇娥冤》,是元朝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Lu小編從小就聽長輩提過《秋決》,隨後便一直牢牢地記在內心深處。這部電影是由李行導演所執導,並於1972年上映(糟糕了,Lu小編居然忘了找電影來看……)從此以後,只要聽到「秋決」或是「秋後問斬」,Lu小編總不自覺地想起這部電影。不過,這部尚且無緣目睹的電影,並不是Lu小編在這裡要說的。雖然Lu小編鋪排了許久,但真正要說的,卻是電影主角最終的命運--秋決。
你可曾想過,中國古代的死囚為甚麼都是「秋後問斬」,而不是甚麼「春後問斬」?莫非春天太迷人,官員們不想耽誤了觀賞春景?那麼,至少也應該選個「冬後問斬」呀!畢竟挑個白雪皚皚或大雪紛飛的日子問斬,多麼扣人心弦,多麼有警醒的作用,必得教世人寒徹骨,清醒的認識到,切莫行惡,否則名聲掃地的你,就得在天寒地凍的時間內與這個世間訣別。還是,這樣會讓人聯想到「竇娥冤」充滿冤情的六月飛雪呢?
秋冬行刑
其實,取材自民間故事「東海孝婦」的《竇娥冤》,是元朝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這與打從西漢就已經訂定的行刑時間是八竿子打不著啊!是的,漢代的上位者便已經明言規定「秋冬行刑」了,立春之後是不得刑殺的。
唐、宋兩代的法律亦明言規定:從立春到秋分這段期間,除了謀逆、犯惡逆上以及部曲或奴婢殺主等罪大惡極的犯人必須得立即處死以外,犯下其他罪的犯人均不可以被「春決」,這些死囚是可以待到秋天的霜降後,並於冬至之前接受行刑即可。西漢行刑的時間則訂在黃曆九月到十二月之間,唐代則是將執行死刑的時間訂定在十月到十二月之間,而唐代的這項規定則被後世所採用,沿用直至清末。而清代亦有明定,經過朝審得處決的犯人,也得在秋季到來時處決。
由於古代死刑都在秋季舉行,所以古籍中與現代的歷史劇裡面是經常出現「秋後問斬」這樣的字眼。只是,古代的統治者到底為甚麼要選落葉凋零的秋天或冷冽冰寒的冬季,而不是選擇氣候暖和的春天或熱氣奔騰的夏天來處決犯人呢?這樣真的是很增添肅殺之氣耶。
由於古代死刑都在秋季舉行,所以古籍中與現代的歷史劇裡面是經常出現「秋後問斬」這樣的字眼。(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其實,古人的選擇還真的與季節的變化與象徵意義有關。古人認為草木蔥鬱的春、夏兩季正是動植物相當活躍、十分繁盛的季節,故是屬於萬物生發的絕佳季節。所以,在這麼生機勃勃的時期內,是不夠隨便起殺心的。Lu小編這麼一解說,你應該立刻能觸類旁通了吧!是的,原本都呈現著生氣盎然的畫面,卻在秋、冬兩季來臨後,即刻改換成一片蕭瑟冷清的模樣。古人為了順應秋冬的肅殺之氣,自然是選擇在這段期間來對犯人執行死刑。
倘若你對這個問題挺有興趣的話,Lu小編給個小建議,你可以找《黃帝內經》裡面的東西南北方位圖來觀察,即可發現,古人已明言:春天屬於生發的;秋天屬於收斂的,所以春天不能出現殺機,到了秋天就可展露殺機了。
那麼,「秋後算帳」又與這有啥關聯呢?
其實,北方的農作物在每年中,都只耕作一次,農民等到秋後農作物的收割期過後,就享有經濟收入了。既然拿到了金錢,自然得乖乖地去繳交以往欠下的債務。此乃因為有些北方農民,會在一些小商店內購買日常用品,他們往往等到農作物收成又賣了好價錢後,才去商店內結算在這一年內所積欠的費用。所以,人們對於這種專門在秋後期間一次性結算、還清債務的狀況,稱為「秋後算帳」。
你若要像秋決那樣來理解定義,也是可以的:秋天屬於五行中的西方,西具有收斂之意,所以也能夠理解成收錢的時候到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