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提醒:違背「生物鐘」後果嚴重!(組圖)
經常熬夜,影響了身體正常的休息機制,十分傷身。(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假期前熬夜到天明,假期中過午才起床,早、午餐合併解決……你在放縱自己嗎?諾貝爾生醫獎得主提醒你,善待自己的身體,否則,小心身體的反撲!
2017年10月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窮畢生之力研究生理時鐘的3位美國科學家Michael Rosbash、Jeffrey Hall、Michael Young共同獲得,以表彰他們發現的「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這個研究聽起來頗為深奧,通俗一點講,就是如何控制生物鐘轉換對身體的影響。研究指出,當人的生物鐘和地球旋轉保持同步時,最為健康。也就是說,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身體才不會為你的放縱付出代價。
1、「生物鐘」在人體內滴答作響
人體有個「生物鐘」,它控制著晝夜作息。這個概念人盡皆知,但它究竟是如何控制的?
上述3位科學家成功分離出了控制晝夜節律的period基因,並發現該基因所編碼的一種特殊蛋白,從而揭示出細胞控制生物鐘的內在機制。研究發現,這一基因在夜晚積累,白天降解,以24小時的循環狀態波動,與晝夜節律同步發生。
所謂生物節律,是各種生物體內的諸多生理活動,因外部環境的節律變化(如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呈現出週期性變化,比如,晝夜更替、月圓月缺、四季輪迴等。
2017年,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了一部名為《生物鐘的奧秘》的記錄片,也揭示了人體一天內不同時段的微妙變化。一個晝夜中,人的體溫、脈搏、血壓、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都在變化,有時還呈現週期性。
2、對抗「生物鐘」 全身都遭殃
或許你早已深切體會,按時休息,準點吃飯,精力就會綽綽有餘;一旦違背則力不從心。生物鐘長期紊亂可引發超重,抑制免疫力,誘發2型糖尿病、癌症等多種疾病。
(1)經常熬夜
違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切行為,都可能造成節律紊亂,睡眠障礙就是最典型的表現。
晚上該睡覺時,卻在打遊戲;白天該清醒時,卻在犯困……長期的睡眠剝奪,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飲食障礙等問題,還易感染或加重疾病。尤其是凌晨2~4點,這一時段血流變慢,本就容易形成血栓,若因熬夜影響了身體正常的休息機制,更易因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
(2)不按時吃飯
早上7點、中午12點、晚上6點是人體消化期,胃分泌酸和酶幫助消化。如果這些時段不進餐,酶會加重消化和腐蝕,帶來黏膜炎症甚至潰瘍,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形成肥胖,還會增加患癌症和糖尿病機率。
(3)違背體溫規律健身
醫學研究發現,早起後3小時內血壓值會達到高峰,心臟病發作機率是其他時段的3倍多。
人的體溫在凌晨3~4點時最低,傍晚時最高。
晨練時,體溫較低,人體血液黏度上升,如果運動過激,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下午五、六點鐘,體力、耐力和體溫達到高峰,此時運動效果最好。
3、踩點養生 最簡單的長壽法
《黃帝內經》記載:「上古之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意思是說,生活規律才能活得長久。
人的健康可以說幾乎都由生物鐘掌控。專家表示,遵循生物節律、順時而動,便可延年益壽。
1~3點,熟睡養肝
這段時間是肝臟工作的旺盛時段,此時最好能熟睡,建議入睡時間不晚於23點;睡前避免情緒激動,不要飲水過多,以免起夜影響休息。
5~7點,排尿護腎
此時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開始增加,腎臟活動最強。早起排尿,可使腎臟盡快開始一天的工作。
7~9點,宜吃早餐
早上7~9點適合吃一些溫熱易消化的穀物,如燕麥片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這一時段胃腸活動比較活躍,推薦吃一些溫熱易消化的穀物,如小米粥、燕麥片等。
9~10點,做重要工作
此時神經興奮性強,警覺性高,注意力集中,是思考的最佳時段,適合做最重要的工作。
12~14點,小睡安神
午飯後血液黏稠度增高,人更容易犯困。數據顯示,這個時段開車,車禍機率相對更高。
飯後半小時最好打個盹兒,休息15~20分鐘,不宜超過1小時,最好躺著午睡。如果沒有條件,建議去戶外活動一下。
15~16點,適當放鬆
久坐的人最好起身走走,喝點水、適量加餐。
17~18點,最宜運動
英國科學家阿特金森發現,幾乎每一項田徑運動的世界記錄,都是在下午或晚上打破的。
人體體溫從下午開始平穩上升,可以起到類似熱身的作用,下午6點左右體溫達到高峰,此時鍛練效果最好,建議快走或慢跑半小時。
18~19點,晚飯七分飽
晚飯不宜過飽,飯後適當散步。這一時段血壓波動較大,人容易激動,尤其應保持心平氣和。
21~23點,準備睡覺
大部分生理功能趨於低潮,讀讀書或聽音樂,放鬆身心,進入睡眠的準備狀態。
過長假期的時候,如果你能按時吃飯、準點睡覺、不熬夜折騰自己,悄悄「休養生息」,假期過後一定可以充滿精力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