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部門槓桿率高達110.9%。(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8年7月20日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陳彥斌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表示:「中國家庭部門槓桿率高達110.9%,已經超越美國。截至2017年末,中國家庭部門的槓桿率高達110.9%,甚至已經高於美國家庭部門的槓桿率水平(108.1%)」
但是中國居民槓桿率(48.4%)低於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76.1%),怎麼能算是高呢?
陳副院長又解釋道:「由於中國居民收入佔GDP比重偏低,所以家庭債務/GDP的測算槓桿率方式會低估中國家庭部門債務問題的嚴重性。以家庭債務/家庭可支配收入測算。」
居民槓桿率飆升
確實,中國這幾年居民槓桿上升有些快。幾乎到了無人不貸的地步,買車、買房、信用卡、花唄,手機支付伴隨著提前消費大爆發。首付貸、信用貸、消費貸、經營貸「貸貸相傳」。
截至2017年末,中國家庭部門槓桿率在過去5年上升了18.7個百分點。相比之下,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家庭部門槓桿率在5年之內的上升幅度也不過18.8個百分點。雖然總體債務規模不高,但是,分布不均、增速過快,卻怎麼也讓人樂觀不起來。
畢竟危機的來臨,起點都是渺小和勢微的。那麼居民債務違約會爆發麼?答案是肯定的。
居民違約的必然性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原因也非常簡單:中國所有的違約主體,都和銀行的放貸偏好息息相關。換句話說,中國所有的違約潮,都是銀行放出來的。
不信,我們來一起回憶下銀行的兩次放貸軌跡。
2008-2010年的四萬億信貸狂潮中,銀行追著企業營銷貸款。現在我們很難想像的到,當時銀行放貸員幾乎是追著企業主放貸的。然而,中國經濟增速自2010年起,直線下滑,10%一去不復返。經濟下行疊加宏觀調控,企業經營回款變差,無法償還債務。那時候銀根緊縮,又使他們借新還舊難度加大,慢慢就發生債務違約了。
於是,一大波中小民企開啟破產之路。銀行經過這次教訓,自然是吃一塹長一智。2014年11月,央行突然宣布「降息+降准」,新一輪貨幣寬鬆啟動。銀行又要開始熱火朝天地做業務了。然而找什麼客戶群體做業務呢?
宏觀經濟形勢其實並沒有顯著好轉,只是政府用基建、房地產等傳統托底項目來支撐經濟增速,以便實現經濟軟著陸,同時也啟動了供給側改革,對一些大型企業有較大幫助。
中小微企業並沒顯著好轉,銀行們也還沒忘記過去幾年中小微企業的痛苦回憶,不敢涉足這一領域,自然對它們「惜貸」。銀行們變聰明瞭。不借給中小微,借給大公司吧。上一次小公司倒了,大公司應該不會吧。
於是,銀行借貸部對大公司們授予了無限開火權。上市公司、國企城投公司等等拉開了瘋狂借貸的序幕。結果,也就是大家今天所看到的,今年發生了「違約潮」,絕大多數都是這類上市公司;爆雷的絕大多數理財平臺,背後也都和地方國企、地方債務有關。相反,中國的民企違約很少。
為什麼?因為經歷過上一次銀行送福利,民企2013年開始早就收斂多了。而國有企業,因為上一次的倖存者偏差,被各大銀行追著加槓桿。
這是前兩次放水的歷史記憶。我們也已經都知道,所有債務都在往居民端成功轉嫁。我們試著把自己放在銀行放貸的位置:當前民企槓桿率低迷,國企在主動降槓桿,雷已經在陸續爆了,企業端要收緊信用。挑兵挑將,請問整個社會,還有誰?
答案只有一個:居民。這個社會最小的經營主體。當銀行開始追著居民借貸的時候,已經注定下一輪違約主體是居民部門。
當辦信用卡的頻頻給你打電話,當額度短時間內快速提高,額度沒有最大只有更大,你有沒有感受到一絲涼意?那麼我們居民部門面臨的風險,在哪裡?很多人一張口就是房子,是房價要跌了。
要知道,一個完整的交易,不僅包含標的物,還包含你我他,投資主體。所以,一次投資,所面臨的風險,不僅來源於投資標的的風險,還來源於投資主體。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