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吃湯圓的習俗流傳廣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在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70度開始,是我國農曆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等。冬至是二十四節氣最早訂出來的,時間在每年陽曆12月21日至23日。冬至這天,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冬至那天,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過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最冷。所以叫「冷三九」。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宋代。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老輩人有「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不長一歲」的說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麵的習慣。在我國閩南地區每逢「冬至節」家家戶戶搓湯圓,而且把冬至的湯圓分成紅、白兩種,按老輩人的說法:「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不長一歲。」冬至之備受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冬至養生
民間都有說冬至進補的說法,按中醫理論冬至一陽生之說,當節氣運行到這一天,陰極陽生,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容易吸收外來的營養,發揮其滋補功效。正因如此,使冬至飲食文化豐富多彩,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年糕等不下數十種。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又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飲食文化。
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冬至這天,是一年中尤其重要的進補日,冬補食品如冬蟲夏草、人參、附片,為「三九天」三大補品。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日常起居方面
1.注意防寒保暖。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菸,不過度勞累。
3.好心情,好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4.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練,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要在動中求靜,以臻安身靜體、氣定神閑的境界。氣功、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
5.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採取防寒保暖措施。
冬至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鬱熱上衝。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濕生痰。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多飲豆漿,多吃蘿蔔、胡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番茄、荸薺、藕、白菜等。
寒冷的冬天,除了飲食的進補,還有從吃水果來補。在這個冬天把自己的生理機能調整到最好,同時也能吃出一份健康美麗。冬天寒冷乾燥,使人覺得鼻、咽部乾燥和皮膚乾燥、容易上火,因此每天吃點水果不僅能滋陰養肺、潤喉去燥,還能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如梨、獼猴桃、甘蔗、柚子等都是比較適宜的水果。
養生的重點是養心,培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地寬自無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兒女要對老人噓寒問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養。冬至也代表新生的開始,在度過最漫長的寒夜之後,一日一日迎來愈發燦爛光明的朝陽!
責任編輯: 心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