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尼亞加拉大瀑布。(攝影:貫明)
出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人,很少有人能躲過人生中的苦難。飢餓、武鬥、物質的貧乏,再加上一波接一波的政治運動,讓許多人活得生不如死。我親眼看到了一個所謂的「地主婆」在遭到多次批鬥之後絕望地自殺,也見到過在寒風中仍然穿著夏衣沿街乞討的人被凍得奄奄一息。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一語出自文天祥的《正氣歌》,意思是說,在危急的時候,一個人的氣節才會凸現出來,這樣的人才會在史冊上一一留下他們的英名。一個人越是處於貧困苦難之中,越容易清楚地看到他的品質與氣節。在那個嚴酷的年代,儘管大多數人都是一貧如洗,但是所結交的朋友也都是患難之交,在極度的物質貧乏之際,我看到的那一群樂於助人的人們也都是自己缺吃少用的人,倒是相對富有的人鮮有同情心。其實人越窮,越能體會到做人的難處,他們的心與落難的人一樣感同身受,對他人的貧困也樂於出手相助。
人窮之際正是發奮圖強之時
幼年之時,奶奶經常教我的一句話就是:「人窮不可志短」。並告訴我,沒錢時,千萬不要一直「喊窮」,否則就會「越來越窮」。個人的生活可以盡量節省,與朋友吃飯時一定要搶著先付錢,不要每次都讓朋友吃虧。只要這樣才能時來運轉,走向富足。
成年之後我走出了國門,日子也確實像奶奶所說的那樣時來運轉,越來越富足。願意出錢請我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但那些人大多都是名利場上的酒肉朋友,有利可圖時大家歡天喜地,無利可分時眾人一鬨而散。有一段時間我在一個名為「華源會」的華人社團中擔任會員部主任,幾乎每天都去吃千元以上的大餐,飯局之中雖有天南海北的高談闊論,但是我卻沒有結交到真正的朋友。也許這樣的生活不符合做人之道,此後我的經濟收入逐年減少,後來慢慢地演變到生活上有些拮据了。
紐約法拉盛市街公園景色 。(攝影:貫明)
在入不敷出之際,我又回想起了奶奶以前對我說的話:「人窮不可志短」。也讀到了史書中的漢朝名士朱買臣的傳奇故事,他出身貧寒,靠賣柴為生,酷愛讀書。妻子不堪其窮而改嫁他人,他仍自強不息,熟讀《春秋》、《楚辭》。漢武帝時,由同鄉嚴助推薦,當了漢武帝的中大夫、文學侍臣。他與司馬相如、枚皋等人常在一起研討辭賦,將漢賦文學推到了頂峰。此時我終於明白了人生中的困惑與富貴之道,人變窮了只是一種警醒,人窮之際正是發奮圖強之時!此時人如果不斷地喊窮,就是不知足,那將會使自己越來越窮。
如能振作精神,發奮圖強,在貧困之中還能經常為他人著想,就能很快地脫貧,走向富貴之路。
大苦難成就千古名作
不僅物資財富的獲得需要發奮圖強,歷史上的大多數名作也都是那些歷經苦難、人品純潔之士發奮之後所寫。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中說:「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從古至今,艱苦走過一生道路的人很多,艱難是難以避免的,也只有在艱苦的磨練中,人的內在品質才能放射出光芒。
宋朝名臣范仲淹兩歲時喪父,隨母遠嫁,幼時讀書甚至連一碗粥都難以吃到,其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宋朝的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也出生於寒門,累經苦難,最終寫出了巨著《資治通鑒》。千古大文豪蘇東坡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魅力也在於他對苦難人生的超越,才寫出了《赤壁賦》那樣流傳千古的名作。這些偉人所創造的輝煌成果的背後,都忍受過巨大的精神壓力。因為他們承受了上天所賜予的一切苦難,最終這些苦難都變成了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
歷史事實證明,出身於豪門之人,多為飽食終日、碌碌無為之輩;古之聖賢者,皆是累經磨難、飽受痛苦、在逆境中經受了千錘百煉之人。人生中的貧困疾苦,從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就是上天給人的一種提升心靈的機會。人在貧困苦難之中,如果能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磨難就必能成為靈魂升華的階梯。在經歷貧困苦難之後,人生的彼岸將是充滿光明之地。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