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隋唐佛教的鼎盛 全靠這些帝王積極護持!(組圖)

 2016-07-20 11: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佛教在北周武帝時受到很大的傷害,由於隋文帝與煬帝積極復興,為中國佛教全盛期的唐代佛教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隋文帝

結束紛爭,下詔復佛:隋文帝結束中國南北紛爭數百餘年的局勢,即位後,下敕:「好生惡殺,王政為本。」在京城及諸州置官立寺院,行道日禁絕殺生,修復荒廢的寺院,獎勵建立寺院。開皇十一年(西元591年),詔稱:「朕位在人王,紹隆三寶,永言至理,弘闡大乘。」此後,不論公私,寺院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從皇帝、皇后到庶民、信眾,皆行敬施,供養絹疋、淨財等。

造寺抄經,僧眾教化:文帝在位期間,建造寺院共三千七百九十二所,抄經四十六藏十三萬二千零八十六卷,整理經典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石像大小十萬六千五百八十尊,修復舊像一百五十萬八千九百四十尊,對佛教事業的護持不遺餘力。此外,文帝為懷念父母深恩,啟建舍利塔,共有八十三處之多,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巨擘,影響後世極大。

隋文帝興建大興善寺為國寺,殿堂雄偉宏大,是隋唐以來,長安最大的佛寺,也是隋代唯一的國策寺院。文帝在此設有「二十五眾」執行佛教教化的工作,所謂「二十五眾」,是由二十五位通達佛教義理的高僧組成,專門弘揚佛法的組織。另外又設五位熟諳諸經論的「五眾」,從事弘法教化。因此培養了許多學者僧及教化僧,提升佛法研究及對大眾的教化工作。

宿植善根,簡樸淡泊:隋文帝在馮翊(陝西大荔縣)出生,由般若寺智仙尼師撫養長大。七歲時,尼師告訴他:「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十三歲時,才回到父母家。

隋文帝性喜簡樸,喜歡寺院裡的鐘聲,偏好豆類製品,曾自言:「可能前世為一修道人。」文帝登位後,尼師已圓寂,不僅在群臣前屢次提及尼師的德行,並且親自作傳紀念,對尼師孺慕之情油然可見。文帝與佛教的因緣深遠,以復興佛教為己任的發心,不難想見。

隋煬帝

隋煬帝在歷史上褒貶不一,有人以為他好大喜功,勞役百姓,但也有人以為他為國建設,福利社會。儘管如此,他對佛教的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他敬僧迎僧,建立道場:隋煬帝是文帝的次子,篤信佛教,為揚州晉王時,曾延請天臺智顗大師到揚州,智顗大師為他授菩薩戒,法號「總持菩薩」,他也敬贈「智者大師」名號,相惜之情,傳為歷史上一段佳話。

隋煬帝即位前,對佛教護持已相當熱心。他曾創建二所道觀及慧日、法雲二佛寺。其中,慧日道場會集了當時江南佛教界高僧,並且迎請三論宗嘉祥寺的吉藏大師入寺住持,是為江南一大盛事。另外,他也在長安建日嚴寺,高僧彥琮、智脫、法澄、法論、智炬等,皆曾住此大振法雷,講學之盛,冠於當世。

啟建道場,弘揚文教:大業三年(西元607年),以佛法治國的日本聖德太子派遣學者、僧侶來華留學,隋煬帝特別啟用洛陽鴻臚寺四方館,聘請高僧負責留學僧的教育工作,舉辦講座、法會,從事經典的校勘等。

隋初來自印度的高僧如那連提耶舍、闍那崛多、達摩笈多等,陸續應請入住長安,從事翻譯工作,到了煬帝時,更在洛陽設立翻經館,網羅譯經人才,對佛教的文化、教育事業可說相當重視。

隋朝立國雖僅三十餘年,然政治的統一,經濟、社會、文化的穩定發展,加上文帝與煬帝對佛教的貢獻,上承南北朝講經、禪坐之風,下開唐宋各宗大盛之門,成為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轉捩點。

唐朝

佛教在隋朝奠定復興的基礎,唐高祖統一全國後,由於帝王對佛教的護持,使得中國佛教在唐朝達到了頂峰,各宗爭鳴,百花齊放,高僧輩出,隨著國家的威勢,將佛法傳播到東亞各地區。佛教在這個時候達到了成熟期,呈現完全的「中國佛教」,在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文學上都有很深的影響與成就。

唐太宗


大唐的佛教鼎盛、譯經事業盛行,源自唐太宗的大力推行。圖為閻立本描繪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讚來迎文成公主入藏時的情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唐太宗是位英明的帝王,他廣納諫言,知人善用,輕賦寬刑,海內升平,威及域外,世稱貞觀之治。這一時期也是我國政教合一的典型時代。太宗護持佛教,崇敬三寶,歷代罕見,因此在大唐盛世,高僧碩學輩出,譯經事業空前大盛,尤其佛教寺院林立,佛畫推陳出新,諸宗並弘,文物燦然大備,為中國佛教最輝煌的黃金時代。

祈福建寺,度僧護法:唐太宗即位後,詔請有德高僧為國祈福,在七處戰場建立寺院,延請有德僧侶住持,令朝暮鐘鼓不斷,舉行超度法會,以慰亡靈。他曾下令全國三千七百多所寺院,每一寺院度僧五人,授權地方官府度人出家。

唐太宗為報答親恩,將自己的舊宅改為興聖寺。他為表明思慕太后之情,親自撰寫疏文,自稱「菩薩戒弟子」。

崇敬三寶,護持文教:唐太宗對高僧大德相當禮敬,曾禮請華嚴祖師杜順和尚入宮,暢談佛法,讚嘆和尚:「深得我心。」因而賜號「帝心」。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回國後,太宗對他的精神敬佩不已,幾次勸請大師還俗輔政,但都為其所婉拒。後來,太宗為玄奘大師建弘法寺,寺內設置翻經院,一切經費由國家供給,成就玄奘大師的譯經事業。玄奘大師白天與太宗論道,晚上譯經,先後譯出經論七十五部一三五五卷,為唐宋以下千百年佛教奠定弘化的基礎。

唐太宗本身也深入經藏,曾研讀《菩薩藏經》,致力於菩薩道的實踐;並親賜《瑜伽師地論》序,刻於石碑,即聞名至今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文」。太宗於駕崩前,專注於佛法研討,不僅感動於佛法的妙理,甚至表示與玄奘大師相見恨晚,未能好好弘傳佛法。事實上,他一生崇法護法,禮遇高僧,促使唐代佛教興盛,功不唐捐。

唐高宗

譯經事業的護持:唐高宗與佛教有相當因緣,當他還是太子時,依玄琬法師受菩薩戒;即位後,為感念母恩,在長安建造大慈恩寺,設立譯經院。高宗的太子李顯出生時,便皈依玄奘大師,法號為佛光王,並設齋供養五千僧眾。

高宗對佛教最大的貢獻,是對譯經事業的護持。太宗崩殂,玄奘大師駐錫大慈恩寺,全心從事譯經工作,譯場開支,全由高宗供養。此後,玄奘大師也陸續在洛陽積翠宮、玉華寺等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大般若經》、《大寶積經》、《成唯識論》、《唯識二十論》等等,都是佛教經典中的巨擘。

麟德元年(西元664年),玄奘大師圓寂,高宗痛失國寶,為此暫罷朝政,舉行隆重的國葬儀式。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