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名句人生】知足不辱 功成身退(組圖)

 2024-02-16 09: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功勳至偉,被封上將軍。
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功勛至偉,被封為上將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記得我開始學習駕車時,很喜歡大力腳踩油門,讓汽車如離弦之箭一樣疾駛,似乎只有這樣才能享受到駕車的快感。然而,道路並不是筆直的,時不時的就會有轉彎和下坡出現,因此陪我練車的教練總是精神非常緊張。他不停地勸我:「先學會剎車、停車,再練加速也不遲。學會了剎車與停車,你就學會了駕駛,一味高速地奔跑是非常危險的。」事過三十年的今日,他的叮嚀言猶在耳。也因為我時時不忘剎車,故而駕車三十年也沒出過任何交通事故。

其實從人生的層面來講,知足與知止是中國哲學中獨有的一種智慧。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中還說:功成身退乃天之道。百草樹木,花開之時何等燦爛,但一旦有了果實,花便謝了;碩果纍纍,香飄數里,一旦成熟,就會落下,它們都不會再占據枝頭。老子由此認為,人的行為要合乎天之道,功業成了,就應該引身後退。古籍文獻《增廣賢文》將這種智慧總結為兩句易於傳頌的警句: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意思就是說:知足的人就經常感到滿足,一輩子都不會被自己的慾望所控制而辱沒自己;做事有分寸的人就常能有所節制,於是一輩子都不會因為自己不恰當的行為而蒙受羞恥。春秋末年的商聖范蠡與西漢初年的謀聖張良都是深諳此道的聖者,大功告成,急流勇退,堪為「大智知止」的典範。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 商聖范蠡進退自如

春秋末年的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稱霸,功勛至偉,被封為上將軍。但范蠡深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非常明智地選擇了功成身退。傳說范蠡隱居於「陶」,改名陶朱公,後以經商致富,曾經三擲千金於天下。范蠡念及同僚之情,還曾差人致書同朝為官的文種,對他說:「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勸其莫居功自傲、莫貪戀權位,及早歸隱。但文種一直未能聽從,不久果然死於非命(勾踐賜劍令其自殺)。

范蠡本為春秋時代楚國人,年幼時出身貧寒,但是天生聰敏睿智,年紀輕輕就能學富五車,通曉天文地理與兵法,滿腹經綸。他雖然一身才能,又是經商天才,但由於行事低調,在貴冑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卻不曾被重用。此後范蠡只好移居越國,並投入越王勾踐麾下。周景王二十四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一場「檇李之戰」,吳王闔閭陣亡,從此吳越兩國結下深仇大怨。兩年之後,吳王夫差為父報仇,在夫椒與越國決戰,此戰使越王勾踐大敗,僅剩五千兵卒逃入會稽山。在勾踐貧困潦倒的這段時間裡,范蠡時常告誡勾踐:「人待其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之後夫差因為打了勝仗而日漸驕佚,范蠡便斷言:「越必興、吳必敗」,並且建議勾踐:「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范蠡被拜為上大夫後,便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這段時間勾踐聽取范蠡建言,忍辱負重、臥薪嘗膽。

為奴三年之後,夫差將勾踐等人放回越國,范蠡與文種開始積極擬定興越滅吳的計畫。《左傳‧哀西元年》中記載:「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即是以十年積極生產、以十年強化國力的策略。期間,范蠡為了削弱夫差的意志並確保策略,獻上西施、陳娟、鄭旦等美女,長達二十年的計畫與經營,越國不但力量強盛,也一舉消滅了吳國,一雪前恥。

范蠡在勾踐落魄時盡心全力地輔佐他,到最後興越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封為上將軍。這時的范蠡可說是名與利都達到了頂點,與文種同為復國之功臣,正是開始享受權勢的時候;然而此時,范蠡卻興起了離去的念頭。他通過二十多年來的觀察,知道勾踐「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享福。」因此決定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選擇退隱。他寫了一封信告訴文種,要他也早早離去,因為若是留在勾踐身邊,恐怕性命不保。滅吳後,范蠡便留下一封信給文種後要求歸隱,勾踐很爽快地同意了。此後范蠡泛舟五湖,化名陶朱公、鴟夷子皮,成為商聖。文種看過范蠡的信後,根本不相信范蠡所說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然而,事實證明范蠡具有先見之明,此後勾踐就隨便找個理由令文種自盡了。

《史記》曰:「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范蠡此後經商重視道德,獲得了良好的商譽。他善於聚財致富又樂於施財濟人,如此美德受到後代許多商人推崇,尊稱他為「商聖」。

「中興之臣」恪守本分 謀聖張良功成身退

提起西漢三傑,張良、蕭何、韓信,誰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們三人輔佐亭長劉邦一路入咸陽,在鉅鹿戰敗西楚霸王項羽而定鼎天下。張良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有大功於社稷。劉邦在登基稱帝之後,大封功臣。劉邦認為:張良雖然從不曾衝鋒陷陣,但是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功勞,比任何人都大。因此劉邦讓張良自己在齊國境內,選擇三萬戶的地方作封邑。然而,張良雖然建立了特大的功勛,卻並不想當官掌權,張良說:「當初臣在下邳起兵,與陛下在『留』相遇,這是上天把臣送給陛下。臣不敢接受三萬戶的封邑,就請陛下封臣於『留』,來紀念這一番的君臣遇合吧!」於是,劉邦封張良為「留侯」。「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主動從「帝者師」退居到「帝者賓」。張良專心修道養精,得以頤養天年。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