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近日在一次會上說:「把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加在一起搞支付,這叫現收現付,這個沒有缺口,15年以後都沒有缺口。但個人賬戶在退休時,這些錢都是他的,這時候缺口就非常大了,那時的政府就沒法平衡,那是後患無窮的。」戴相龍介紹,完善養老金制度可能涉及延長退休年齡和養老金繳納年限等措施。
關於社保金是否存在缺口,缺口有多大,近來一直眾說紛紜。表面上看,社保金支付並無大礙。去年,養老金結余就有2萬億元之多。既然有這麼大的結余,缺口又從何而來?其實,表面結余的後面,潛藏著巨大的危機,根本原因是,參保者的個人賬戶是空的。這一點,有關方面並沒有給我們說清楚,因此造成養老金是否存在缺口的聚訟紛紜的局面。
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的是統賬結合(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的辦法,這個辦法,也叫個人積累與現收現付相結合。總的來說就是,用工單位和個人繳納職工養老金,繳納總額佔職工工資的28%。用工單位繳納的20%,進入社會統籌,現收現付給已經退休的人員;職工繳納的8%,作為個人積累,進入個人賬戶,將來由繳費者或其繼承人領取。一個退休職工拿到的養老金,就由這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來自現收現付的社會統籌,一部分來自個人賬戶的積累。
現在的問題是,國家不但用統籌部分支付當期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還把現在尚未退休職工的個人賬戶中的錢也挪出來,支付已經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既然個人賬戶的這些錢已經被挪用而提前發放給別人了,那麼,到了這些人退休之後,需要使用他的個人賬戶中的資金的時候,這些賬戶並沒有錢,缺口就出現了。
針對這種缺口,前些年在遼寧等地進行了「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近日媒體披露說,這個試點發生了逆轉,試點失敗了,因為沒有那麼多的錢去「做實」個人賬戶,個人賬戶繼續空轉。既然個人賬戶上沒有錢,而將來這筆錢理應給繳費者支付,那麼,總得想辦法解決此嚴重的問題。而有關方面想出的辦法,就是提高繳費費率,延遲退休,彌補個人賬戶的虧空,「做實」個人賬戶。
但這兩種辦法,都是讓繳費者多繳費而少支取。提高費率不用說,是讓職工多交錢。而延遲退休更是如此。延遲退休意味著多繳納幾年養老金,並且相應減少養老金領取的年限。
事實上,即使通過延遲退休將個人賬戶「做實」,個人賬戶也失去設計時的初衷。
社會養老保險,在國際上有兩種主要的模式,一種是完全的現收現付,是通過徵收社會保險稅等方式實現的,當期向在職職工收來的稅收,當期支付給退休人員。這種方式以英國和瑞典等國家為主,是福利式社會養老保險。另一種是完全的個人積累制,即強制性地要求職工參加儲蓄的中央公積金制度,以新加坡為代表。這種制度下,每個人的養老金實際上是自己的儲蓄,不過由國家有關方面進行統一經營,儘可能做到保值增值。在這兩種極端的制度之間,就是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的相結合的制度,區別在於,統籌與個人賬戶的比例各有不同。
社會養老保險在社會統籌之外之所以還有個人賬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點是,與強烈再分配傾向的完全的社會統籌不同,個人賬戶體現權利義務完全對等的原則,多交的將來會多領,有很強的正面激勵作用;另一點是,通過社保基金的有效經營,使個人賬戶的資金在比較安全、穩定的環境下,得到保值增值。
但是,現在將個人賬戶資金挪用,將來即使能夠通過延遲退下等方式「做實」,使個人賬戶上最後的賬面資金等於個人數十年積累的總額,但是,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則無疑是嚴重的縮水貶值,保值增值無從談起。這最終也影響到人們對養老保險的信心,更多的人寧肯選擇個人儲蓄存款也不願意加入社保。這最終又會使社保覆蓋面減小,使社保發生更大的危機。
社保危機根本的來說是國家信用的危機。國家違背了當初向人們的承諾,透支了自己的信用。這種做法,同樣也是後患無窮的。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