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近日在一次会上说:“把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加在一起搞支付,这叫现收现付,这个没有缺口,15年以后都没有缺口。但个人账户在退休时,这些钱都是他的,这时候缺口就非常大了,那时的政府就没法平衡,那是后患无穷的。”戴相龙介绍,完善养老金制度可能涉及延长退休年龄和养老金缴纳年限等措施。
关于社保金是否存在缺口,缺口有多大,近来一直众说纷纭。表面上看,社保金支付并无大碍。去年,养老金结余就有2万亿元之多。既然有这么大的结余,缺口又从何而来?其实,表面结余的后面,潜藏着巨大的危机,根本原因是,参保者的个人账户是空的。这一点,有关方面并没有给我们说清楚,因此造成养老金是否存在缺口的聚讼纷纭的局面。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办法,这个办法,也叫个人积累与现收现付相结合。总的来说就是,用工单位和个人缴纳职工养老金,缴纳总额占职工工资的28%。用工单位缴纳的20%,进入社会统筹,现收现付给已经退休的人员;职工缴纳的8%,作为个人积累,进入个人账户,将来由缴费者或其继承人领取。一个退休职工拿到的养老金,就由这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来自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一部分来自个人账户的积累。
现在的问题是,国家不但用统筹部分支付当期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还把现在尚未退休职工的个人账户中的钱也挪出来,支付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既然个人账户的这些钱已经被挪用而提前发放给别人了,那么,到了这些人退休之后,需要使用他的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的时候,这些账户并没有钱,缺口就出现了。
针对这种缺口,前些年在辽宁等地进行了“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近日媒体披露说,这个试点发生了逆转,试点失败了,因为没有那么多的钱去“做实”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继续空转。既然个人账户上没有钱,而将来这笔钱理应给缴费者支付,那么,总得想办法解决此严重的问题。而有关方面想出的办法,就是提高缴费费率,延迟退休,弥补个人账户的亏空,“做实”个人账户。
但这两种办法,都是让缴费者多缴费而少支取。提高费率不用说,是让职工多交钱。而延迟退休更是如此。延迟退休意味着多缴纳几年养老金,并且相应减少养老金领取的年限。
事实上,即使通过延迟退休将个人账户“做实”,个人账户也失去设计时的初衷。
社会养老保险,在国际上有两种主要的模式,一种是完全的现收现付,是通过征收社会保险税等方式实现的,当期向在职职工收来的税收,当期支付给退休人员。这种方式以英国和瑞典等国家为主,是福利式社会养老保险。另一种是完全的个人积累制,即强制性地要求职工参加储蓄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以新加坡为代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的养老金实际上是自己的储蓄,不过由国家有关方面进行统一经营,尽可能做到保值增值。在这两种极端的制度之间,就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相结合的制度,区别在于,统筹与个人账户的比例各有不同。
社会养老保险在社会统筹之外之所以还有个人账户,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点是,与强烈再分配倾向的完全的社会统筹不同,个人账户体现权利义务完全对等的原则,多交的将来会多领,有很强的正面激励作用;另一点是,通过社保基金的有效经营,使个人账户的资金在比较安全、稳定的环境下,得到保值增值。
但是,现在将个人账户资金挪用,将来即使能够通过延迟退下等方式“做实”,使个人账户上最后的账面资金等于个人数十年积累的总额,但是,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则无疑是严重的缩水贬值,保值增值无从谈起。这最终也影响到人们对养老保险的信心,更多的人宁肯选择个人储蓄存款也不愿意加入社保。这最终又会使社保覆盖面减小,使社保发生更大的危机。
社保危机根本的来说是国家信用的危机。国家违背了当初向人们的承诺,透支了自己的信用。这种做法,同样也是后患无穷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