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房價直墜過半而無人接盤,銀行或許不會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但絕對是排名前三的「苦主」之一。
房價久盤卻不跌,已使政府逐漸失去耐性,包括限購、限貸、限價……等各種調控手段,從最初遮遮掩掩的「猶抱琵琶」,到目前大辣辣「指名道姓」,其手段之霹靂,令人刮目。其中尤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近期的一席話最具代表性。
銀監會不怕房價腰斬
劉明康接受央視採訪時,明確表示:根據信貸壓力測試的結果,即使房價下跌五成,銀行也能夠承受,不存在被房地產商裹挾一說。此一論述相當高明,既和行業撇清關係,也表達強硬立場。在2010年5月及2011年5月進行房地產貸款壓力測試時,劉明康還瞻前顧後地指稱:這只是金融行業的例行作業與檢查,並不表示銀監會對房價走勢之判斷,或樓市存在信貸風險……云云。其態度有天壤之別。
值得探究的是,轉眼才過個把月便直指:房價腰斬也無所懼!固然氣蓋山河,惟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在我看來,劉明康恐怕高估了金融機構的安全底線,不能因為在緊縮措施的作用下,今年上半年金融機構人民幣房地產貸款累計新增7912億元,同比少增5985億元,開發商之銀行貸款比例亦下降至3成,便樂觀估計房價崩盤銀行仍能承受,這種說法與判斷「見樹不見林」,明顯偏頗且缺乏風險意識。
房價重挫,屋主有錢也不還
首先要知道的是,銀監會之房貸壓力測試屬於設定場景,其他條件及狀態均不變的「紙上談兵」,與實際情況「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譬如:未考慮一旦房價重挫,影響的不一定是屋主的還貸能力,而是償債意願!「為賠錢貨咬牙繼續買單」,這對個人信用體系尚待完善、健全的我國來說,根本是天方夜譚!更何況房地產一旦崩盤所形成的「多米諾骨」效應,究竟有多強烈?對經濟將產生何種衝擊?目前難以有效掌握。畢竟,中國自1997年啟動房改體制,走市場化、商品房路線以來,房地產始終一路高開高走、價量齊揚,從未遭逢如此錯綜複雜的國際經濟、金融局勢,與長達一年以上的堅定調控。惟我預判其真實結果,極可能是銀監會的如意算盤落空,大量房子將成為銀行的不良資產,從而陷金融機構於經營險境!
地方政府與開發商都得「勒緊褲帶」
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開發商身上,屆時 「黑字倒閉」(資產大於負債,但資金匱乏),勢必激增且氾濫成災,乃至爛尾樓的出現都將無法避免,更別期待開發商還有償還銀行信貸的能力與意願(跑路都來不及了)。
那麼對地方政府帶來之影響又如何?只怕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根據國家審計署所公布之「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債務已達107174.91億元,這還不包括鄉鎮層級的6萬億元。財政如此窘迫,如果再失去賣地收入會是什麼情形?以北京、上海為例,便可窺其全貌。2010年上海全市財政收入2873.6億元,其中土地出讓收入為1524億元,今年上半年則滑落至545.4億元;北京今年上半年土地出讓收入為327.2億元,僅為去年同期之半,這還不包括動輒以十億元為計算單位的房屋交易相關稅費收入,可見依賴之深與轉型之難。而目前的困境是支出持續擴張,收入卻大幅銳減,面對坎坷前景,地方政府怎能不「頭皮發麻」?
任志強的「銀行先死」說有依據
顯然,面對步步緊逼、以「圍堵」為主的房地產調控措施,無論地方、銀行、開發商、投資人或屋主,基本無一不遭殃,有些行業處境甚至堪稱「滅頂之災」!
同樣透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房價直墜過半而無人接盤,銀行或許不會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但絕對是排名前三的「苦主」之一。這也是任志強為什麼在「大難臨頭」時,敢於說出:「要死,銀行也會死在開發商前面」這樣 「豪言壯語」的主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任志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