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雨天東京人照常穿皮鞋上班(圖)

透水性鋪裝

 2011-07-05 16:2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網路圖片)

日本排水系統:日本人在琦玉縣修建了一座宛如奇幻電影場景的暴雨排水系統,守衛日本東京地區,避免受水災侵襲。這套排水系統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組成,每個混凝土立坑有65米高(約22層樓)、32米寬,在地下50米深處,由6.3公里長的隧道串接而成,除此之外,還有一座巨型調壓水槽:25.4米高(約8層樓)177米長、78米寬,內有59根混凝土支柱,總貯水量為670000立方米,以14000匹馬力的渦輪機達到最大排水量每秒200立方米

颱風一來,東京市政部門的人就會去檢查排水管道的「篦子」,保證所有排水口都通,因為如果路面積水讓汽車灌水報廢、消費者狀告市政監管不力的話,賠償起來可不是小數目

在今年7月到來之前,日本已經經歷了5次颱風。一年要與20多次的颱風搏擊,5次只能勉強算過去了1/4。連續不斷的颱風暴雨,在整個夏季將不斷襲擊日本。

而且與6月23日北京那場滿城震動的暴雨比起來,東京的颱風襲來時,猛烈程度要高出許多。東京中野區的一條河道,平時河水勉強能沒過腳面,到了颱風暴雨襲來的時候,十幾米寬、數米深的河床,轉眼間便變成了排水道,大量的雨水打著漩渦向海裡衝去。但橋上的汽車仍然像平日一樣行駛。

北京暴雨造成城市交通癱瘓的消息,在日本電視臺也播了出來。在東京水道局工作了30多年的三橋先生非常關注這條新聞,他告訴《瞭望東方週刊》:「東京40年前也有過汽車被淹的經歷。」

但40年後,如果仔細觀察一下東京,雖然看上去只是普通的柏油路,但很少見路上雨後積水;供人行走的步行道,地震以後變得有些高低不平,低處會略有積水,但積水不至於打濕整只鞋。一下雨,就可以看出北京和東京在城市建設上的差距了。

雨天東京人照常穿皮鞋上班

記者幾年前在山口縣採訪地方選舉的時候,一位候選人拿著大喇叭對市民高聲說,如果他當選,一定會把市內的主要步行路換成滲水材料,「以後下雨的時候,大家外出就可以不濕鞋襪。」

在東京等大城市裡,大多早已實現了步行道使用滲水材料。表面來看,步行道是磚鋪的,以淺褐為主要色調,明顯不如北京的鋪路磚那麼平滑。後來看日本工人鋪路時才注意到,原來磚的材質已經做了不少改良:表面並不光滑,平時走路讓人能感覺很舒服;遇到下雨天,雨水也比較好往下滲。

雨天,東京人照常穿皮鞋上班,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高滲水性的路面磚。地方城市基礎設施落後了一些,所以選舉的時候候選人把這個承諾拿出來,作為競選的籌碼。

反觀北京,不但路磚缺乏滲水性,清潔工在掃地的時候常常順便就把垃圾掃到排水管道裡去了,不知道有多少排水管道被「順便」堵了起來,在下雨的時候派不上用場。

「我們差不多每半年要全面檢查一下排水管道是否通暢。會讓相關企業全面清理排放雨水的管道,以保證在下雨的時候所有管道都能夠用上。」三橋對《瞭望東方週刊》說。

記者曾在東京看到過安放雨水排放管道的工地,排水管並沒有在北京看到的粗。而且和北京比起來,東京一年要應對多得多的颱風和雨天,但就是看不到東京下雨後有任何汽車被淹的情況發生。

颱風一來,東京市政部門的人就會去檢查排水管道的「篦子」。雖然東京街面上並沒有垃圾,但颱風會把樹吹倒,樹枝樹葉就會罩在篦子上,雨水就排不出去。所以一有颱風,市政部門會趕緊去查看篦子,保證所有排水口都暢通,因為如果路面積水讓汽車灌水報廢、消費者狀告市政監管不力的話,賠償起來可不是小數目。

很多年前,日本已經開始使用「透水性鋪裝」工法建設汽車用公路了。

在把瀝青與碎石等攪合在一起後,特意讓碎石中留出較大的空間,這樣在有雨水到來的時候,能夠迅速讓雨水滲透到下面去。在這層「透水性鋪裝」的下面,還有一層和我們的公路一樣的防水層。從建設方法上看,從10厘米左右的透水層中滲下來的水,會被排到雨水溝中,保證公路本身不積水。

「我們提供的公路材料具有很好的滲水功能,下雨時,雨水能滲透到路面下。」一家公路材料企業的老闆對《瞭望東方週刊》說。在企業的演示室裡,水龍頭上嘩嘩流出的水,打在十厘米厚的柏油路標本上,很快就滲到標本下面的水池中了。

十幾年前,還常常能從日本報紙上讀到,一些黑道上的人在下雨後去公交公司索賠,說是公交車把雨水濺到了自己身上,「要洗衣服的錢」,不少公交公司也就忍氣吞聲地給了。這些年公路改用了新材料後,想找個藉口向公交公司要點洗衣費也變得困難了起來。

「透水性鋪裝」還減少了雨後交通事故的數量。下雨後,公路上的積水就變成了一種潤滑劑,特別容易出交通事故。現在路面上沒有積水了,車禍也就相應減少。公路材料相關企業還在本刊記者採訪時介紹說,這樣的公路還能減少噪音,並將一部分熱能轉入地下,「調節氣溫」。

日本有把突發事件變成「全民教訓」的社會體制

2010年廣州的一場雨,導致整個城市癱瘓,今年則是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了北京。換作是在日本的話,如果福岡去年出了事,今年東京出了同樣問題,日本將會怎樣?

一次重大的自然災害發生後,先是媒體去報導,接著是學者來調查,各個政府機關也會跟進,讓這樣的事故成為「全民教訓」,杜絕再次發生同樣事故---日本有這樣的社會體制。

日本多颱風暴雨,卻很少看到哪個立交橋下汽車成堆被淹的消息。這裡也曾發生過地鐵滲水的情況,估計嚴重程度不及北京一號線的1/10,但已經是特大新聞了。如果同一個地方再次出現漏水事件的話,那麼東京地鐵的負責人多半就要考慮辭職了。

「災害報導與信息傳播是我們這裡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東京大學社會情報研究所一位教授對《瞭望東方週刊》說。

每次各種災害出現後,研究所便派人去調查,寫出的報告很快會被政府的相關機構以及相關企業讀到。一個地方的問題,很快就成了全日本的防範對象。這種信息的迅速傳播讓人們對天災人禍有了防範的準備,開始去尋找解決的方法。

東京鋪了滲水材料的步行道和公路,已經在技術革新方面走在了我們的前面,但更深層次上,是我們的城市管理出了問題。從城市繁華的外表來看,北京已與東京相差不遠,但在我們看不見的下水道和災害預防體制上,卻仍然差距遙遠。

来源:瞭望東方週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