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媒體總教導我們說,國有企業是共和國的「長子」,但我卻越來越覺得國有企業正在成為共和國的「太監」 ──一個六根不全、身份特殊且心懷叵測的群體。為什麼在局外人眼裡形象猥瑣的「太監」,在官方媒體眼中卻是需捧在手心裏的「長子」呢?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執政者離不了自己的「近衛軍」。
縱觀中國歷史,大凡漢人坐江山的朝代,總難免出現太監得勢的局面。在筆者看來,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自秦代以來就實行中央集權制,在皇帝和百姓之間缺少一個擁有實權的貴族階層作緩衝,而皇上又不能成為孤家寡人,總需要有一批信得過的人拱衛在自己周圍遮風擋雨,於是皇帝的奴才便近水樓臺先得月,成為了封建皇權下的特殊利益集團。元代和清代是少數民族坐天下,蒙古人和滿洲人這兩個統治民族本身就是拱衛在皇帝周圍的天然近衛軍,自然不勞太監橫插一腳了。
用太監當近衛軍有兩個明顯好處,一是其「六根不全」,缺乏謀朝篡位的先天條件,只能依附於皇權;二是他們缺乏在社會上自立的能力,其權勢和榮華全來自皇帝的賞賜,老闆一翻臉,立馬就可以把他們從九霄雲端打入十八層地獄,因此容易掌控。我之所以覺得國有企業像「太監」,主要也是基於它們在這兩點上的相似性。首先,人們常愛說國有企業最大的問題是「所有者缺位」,因而很難說它們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這不就是「六根不全」嘛,有了這種先天劣勢,國有企業想離開政府這個老闆去單飛確實很難。其次,國有企業掌門人的權勢和地位都是政府給的,只要一被「雙規」,多麼牛氣衝天的人也會如人間蒸發般消失於江湖,遠如陳同海,近如張春江,都是活生生的例子。相比之下,靠自己努力打出一片天地的民營企業家就沒那麼老實了,中國昔日首富黃光裕雖然二審仍被判14年監禁,但黃老闆在獄中依然把一場國美控制權之爭玩得有聲有色。
太監雖然可以幫皇上的忙,但也可以壞皇家的事。在封建時代,如果太監的權勢太大,那麼作為社會中堅階層的士大夫就會覺得世道不再清明,就會與皇上離心離德。在當今時代,如果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影響力太大,為中國經濟提供著大部分增長活力和就業機會的民營經濟就會覺得受到遏制,政府的改革開放政策就會受到質疑。更重要的是,如果太監集團的勢力過分膨脹,它還有可能反過來倒逼、控制皇權,以奴欺主,唐朝時宦官集團可以決定皇帝廢立的現象就是明顯例證。中國的國有企業雖然現在還沒到尾大不掉的地步,但它們某種程度上說已經形成了一個特殊利益集團,開始為了自己的利益與國家博弈。比如說,近年來政府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出臺了不少,但限制民營企業市場准入的那堵玻璃牆始終無法捅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有壟斷企業在從中阻撓。
就中國的經濟發展歷史和發展水平而言,國有企業也許有其一定的存在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政府現在順應時代潮流的做法應該是把它們逐步推向市場,使之成為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經濟實體,最終成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公眾公司。如果政府只從一己私利出發,利用國有企業的先天缺陷,使之成為給自己保駕護航的馴服工具,這既不利於整個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也會給政府自己的施政埋下隱患。一句話,別讓國有企業成為中國的「太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別讓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