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透 視(下篇,一)

 2010-03-16 01:5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敗落•救度

七看,它是中華偏離傳統不能復歸的失敗回應

共產主義進入中華,也和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整體演變有關。

中華文明依於天道,至黃帝時期全面奠定了光輝、偉大的王道傳統。按照這個傳統,王、臣都是為了共同的偉大目標而齊心努力,天下不屬於私有。但伴隨著武力登上存在於歷史舞臺,中華文化屢次發生流變,雖然經過周初聖賢對中華文化的復興,但是傳統文化的實質內涵還是遭到了變異。日後更加發生了對王位的爭奪與保衛,最終致使國政體制從根本上扭轉、國力必然衰敗。其實是中華在五千年歷史中漸漸偏離了傳統的文化,包括王道。

在歷史衝撞中華、提醒中華反省的時候,中華只能用傳統的愛民、為公之精神去批判現實,卻不能真正地實踐貫徹原始傳統,所以對歷史的撞擊做出了失敗的回應。共產主義乘機進入。

依於天道,普遍關愛,鑄就王道傳統
依於天道,普遍關愛為根元

【依於天道,出生中華文化】

在世界文化中,像中華文化那樣具有複雜、深刻的「天」的概念的,可能絕無僅有。中華文化的各種道理、各個組成部分,往往都從天開始向下衍生。所以中華文化的整體,是依於天道從而構成的。

【普遍關愛,以為根元】

中華文化在由天道而構成人文的過程中,核心地展現了「普遍關愛」的精神實質。

普遍關愛是大道的根本,實質被當成天的精神核心,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元。中華文化的各種表現,最終都是從「善」中,更進一步講是從「普遍關愛」中吸收力量,從而成長演化。

普遍關愛之中,出生中華文化

【出生「天人之際」】

基於此「普遍關愛」的境界,產生了中華古老的「天人之際」思想模式。

「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天有好生之德」。「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對所有眾生的安排與愛護,以及循環不息、時令有常,構成對天的認定。效法天,普遍愛護人與生靈,從自己身邊的人做起,圓滿生命的意義,構成對人的認定。

【出生「自然倫理」】

符合於此普遍關愛的啟示,出現了中華民族的自然家族倫理。

自然家族倫理,亦即自然狀態下展現的家族倫理關係。中華傳統對此予以尊重與提煉,留給後人。以父子關係為例,基礎於雙方都有深厚的愛,中華傳統既強調「孝」,又強調「慈」,「父慈、子孝」同時申述。

【出生「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

基礎於此普遍關愛的關懷,基礎於人與天地不可分割的關係,中華傳統給後代啟示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生存方式,以及對應的科技。中國傳統的農業、紡織、飲食、家用、養生、醫護、休閑、怡樂、修煉、升華等等,都是其表現方面。

【出生「王道政治」】

基礎於此普遍關愛的關懷,中華傳統還規定了群體生活中對此種生存方式負主要責任的人物,即「王」。「王道」的本意,就是「完成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共同生存方式」。

王道純真,光輝偉大,高明深妙

【王道不只是心底無私】

所以王道可不只是心底無私、胸懷博大而已。

王道包含對於所主導的人群的生活、交往、生態、環境等等的統一而完善的安排,必至於能夠達到人與天地的高度、長遠的和諧統一。

【開闢了人民的生存方式】

據記載,有巢氏為人們發明瞭居所,燧人氏為人們發明瞭熟食。伏羲氏為人們發明瞭八卦,製作了網罟等捕獵工具。神農氏為人們發展了農業,界定了藥性,發明瞭集市。

隨後,在黃帝時期中華文明出現了一次巨大的飛躍,進一步發展或者發明瞭農業、養蠶紡織、養生、醫學,以及干支、天文等等。這些吃穿用度、養生計時的方式,都把人與天地的變化完全統一為系統的整體。

【教民全生,至於德全不危】

《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就王道進行了一定的側面記載: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這是從「王」教導養生、培育風俗、配合制度方面,對王道進行了一定引述。如果根據《黃帝內經》的口吻,當時黃帝自己還達不到這個水準。

【內涵深厚,黃帝曾要學習】

所以王道的內涵十分深厚,不容易真正達到。據說,黃帝晚年曾經想要學習「如何才能實踐王道」。

《莊子•在宥》記載: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山,故往見之。說:「我聽說我的先生您達到了至道,冒昧地請問至道之精。我要取天地之精,用來輔佐五穀,用來滋養民人。我又想管理陰陽,用來滿足群生,怎麼辦呢?」黃帝的問題,表明瞭一個王道之君的追求。

廣成子回答:「你所要問的,是物的質;你所要管理的,是物的殘碎。 自從你治理天下,雲氣不等到聚集就下雨,草木不等到變黃就落葉,日月的光輝越來越灰暗了。而諂邪小人的心翦翦的樣子, 又怎麼有資格談論至道!」廣成子對黃帝的批評十分尖銳,事實上在要求黃帝對人類社會的幾乎一切都負責任。

黃帝回去了,棄置政務,建起清淨的小房,鋪上潔白的茅草,對外隔絕獨居三個月,再次前往求教於廣成子。

廣成子頭朝南臥著。黃帝從下風方向,雙膝匍匐向前靠近,禮拜了兩下然後叩頭,然後問道:「聽說我的先生您達到了至道,冒昧地請教,理順自身要怎樣,而能夠據以長久?」廣成子一下子坐起來,說:「問得好啊!過來!我告訴你至道……」

黃帝經過反思,給廣成子的第一個反饋就是,從自己做起,教導每一個人從自我開始理順自身,達到長久。

【王道之極,治國成功,丹成升天】

據說黃帝老年時筑鼎煉丹,丹成升天而去。由此,黃帝成為中華民族後代追求王道者的標桿。在黃帝之前的中華文明歷史,雖然也輝煌燦爛,但是只剩下片斷的傳說,難以效法。

作為後代的王道標桿,意味著黃帝「丹成升天」的性質不是單純的個人升華,相反,是在公共政治生活當中、在身為「王」而盡「王道」之職的歷程中完成的「丹成升天」。這標誌著王道的深度,其頂極就是在圓滿其他生命的時候,自己也得到了生命的升華,甚至圓滿。

【黃帝所筑,乃王道鼎,寓意升華途徑】

這涉及道家流傳所說、黃帝為了煉丹所筑的那個鼎。道家傳道多用譬喻。所以道家說煉丹要筑「鼎」,那可能就是要筑一尊鼎,但也可能不是真的要在物質上筑一尊鼎——而且通常情況下不是。所以道家傳道,一定只有得到真傳的才能修煉。

其實鼎在中華傳統中也是政權的象徵。在周易裡有「鼎」卦,首先描述為鼓風吹火的食器。在夏商周時代,這個物質之鼎同時也是政權象徵。孔子在學易時做《像傳》,稱:「火風鼎,君子依據它的教誨,端正位置,凝結生命。」 與此相應地,在道家,鼎也代表著對自我心身的修煉。鼎本身凝聚著公共政治、心身修煉升華兩方面含義,所以就蘊含著中華傳統對於政權掌握者的教誨,也就是要遵行「王道政治」,在政治事務職位中修煉自己。

道家說黃帝煉丹筑鼎,說明黃帝是在人世間為王的過程中完成升華的。

中華王道的高明深妙,的確不是任何其他文化能夠比擬。

鑄成傳統博大精深,王道流傳彪炳永續

【博大精深,隱約教誨】

當然,這都是道家以及周易流傳道法、教誨後來人的語言方式。周易的《系辭傳》說:「仁者見到了它說它講的是仁,智者見到了它說它講的是智。百姓每天都在使用,卻不知曉其中的道理。所以君子的道很少見到流傳。」 其實這是到處都在流傳,時刻都在流傳,卻經常見不到流傳。鼎的形狀是三足、兩耳、一空腹、張口朝天,也都深有講究,可以表達王道的全部內涵。

這是中華道家文化流傳的一種特質,不同於其他流傳的形式特徵。中華文字也用這樣的方式時時刻刻傳達著博大精深的內涵。

所以中華的大道,時時刻刻都在向後代繼續流傳。

【黃帝成就,絕非容易】

然而黃帝之後,雖然許多帝王盡力仿效,但由於實際思想境界的限制,有的沒有認識到真正的東西,有的根本談不上修煉。後來,中國歷史上雖然不斷出現追求治世、成功治理、心懷仁善的帝王,卻沒有再見過即身修成、「丹成升天」的帝王。

黃帝的成就,即在盡職達到天下功業完善的過程中同時達成自身升華的圓滿,這絕非容易。

【王道傳統,彪炳永續】

但是中華上古曾經呈現過的王道如同天日彪炳,作為一種深刻嚮往的回憶,永遠扎根在中華人民內心最深處的信仰中,父母子女相傳的血脈裡。同時,隨著歷代君王對於王道的尊崇與延續,而作為一種傳統表現為文化的核心。

原始國體,敬天愛民,天下非私
原始傳統,鑄就原始國體

【原始傳統,直指天人之際】

所以通過黃帝時期所奠定的中華原始傳統,其主題直指天人之際。

「王」被稱為「天子」,輔佐上天來引導眾生走上三才合一的生存方式,維護對人類、對宇宙有益的文化。

【王者職責,表率人民,引領眾生】

王的具體工作可以包括任何對人民有益的事務。神農嘗百草,黃帝親自參與了醫學的留傳,就是其例。但最重要的,是道德的楷模。

王要代表全體人民對上天及其教誨表達敬意,要授予人們時刻從而配合天時, 要維護社會安定,要引領眾生維護對大地的珍惜與敬重。如果出現天地的示警,還要對自己治國的過失表示懺悔,以及代表人民對人民的過失、自己教化的過失表示懺悔。總之,王的根本職責是表率人民,引領眾生,以此維護天、地、人三者之間的和諧合一。

【共同事業,君為臣綱】

「君為臣綱」這個詞彙最初流行於漢朝,自董仲舒傳出,但是其內涵久遠地蘊含在中華傳統中。

「天人合一」不是簡單的事業。為了這個工作,要發揮許多人的才智能力,同時也需要「君為臣綱」、「臣以君為綱」。他表明瞭君臣之間為了共同目標的相互配合。臣主動把自己的力量歸併到能夠使君、王更好更快地成功的系統中去,不要擅自另立一支。如果發現君王有所不足,臣要協助君王改善,以便促進君王事業的成就,不要等待君王因為這個不足而遭到失敗。

【天下非私,以立君臣】

在這個原始的王道國體裡,君臣都不把天下當做私有。無論君權也罷,臣權也罷,都是基於普遍關愛的基礎,為了天下人民能夠達成三才合一的生存方式,從而建立、並依此而行使的。所以王位的傳續,主要採取共同評議、自願就任的方式。王以及臣往往也很辛苦,是一些奉獻性的職位。

【鑄就原始國體】

就這樣,以「普遍關愛天下人民和眾生」為核心,以「三才合一」、「天人之際」為主題,以「君為臣綱」、「天下非私」為主要原則,構成中華上古的原始國體。

【推行于氏族社會】

中華自上古向下直至民國期間,基本屬于氏族社會。即在五千年甚至更加久遠的歷史中,整個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各個大家族。各個大家族實行自治,並且以此作為社會治理的基礎。

中華上古的原始國體就在這樣的氏族社會當中推行。以黃帝為例,即由黃帝之大家族作為領袖,並由黃帝徵求社會上賢達的氏族人員作為臣子,共同治理社會。黃帝家族、臣子家族都是天下諸氏族之一,天下百姓以黃帝家族、諸臣家族為表率,共同尊道貴德,敬天法天,繁衍生存。

五帝師表,天下非私

【五帝師表,天下為公】

自黃帝開始,至顓頊、嚳、摯、堯、舜, 都是黃帝家族內傳遞王位,但並非世襲,而是賢者繼位。譜系如下:

黃帝給本家族留下的不僅是天子表率之位的就近承傳,而且還留傳了他的心懷、境界、治國方法,只是子孫各有心性,所得不同而已。 司馬遷是治學嚴謹的史官,其所總結的《五帝本紀》展現了包括堯舜在

內上古五帝的心懷與功德。

【能讓天下,賢哉二君】

堯舜是五帝中「天下非私」最突出的代表。堯的兒子丹朱沒有足夠的德性能力,所以堯把王位傳給舜。儘管舜的祖先也是黃帝,但是年代已久,舜所在的家族已經五世為庶人,堯與舜之間無論親情還是血緣相距都已經比較遙遠。舜按照同樣的方式,把王位傳給功勞、能力、威望最大的禹。這樣的傳承已經超出家族範圍。堯至舜、舜至禹的禪讓特別鮮明地呈現出「天下非私」的心懷。史官在中華文化中具有一定意義上超越時空的特殊身份,所以司馬遷以史官身份對堯舜特別讚譽:「能讓天下,賢哉二君!」

武力登上政壇,黃帝知守天道
武力登上政壇

【千萬年文明的中間站】

通常人們所說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始於黃帝。但是中華文明不只五千年。在黃帝之前,有炎帝對人民的引領,也有更加久遠的聖人教化。黃帝是中華文明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間站,非常重要的新起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