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憲法約束政治,用政治建設法治,以法治尋求公正,為公正捍衛民主,以民主保障權利,由權利抵達自由,這就是從憲政到自由之間的脈絡,這樣的脈絡就是公民社會的脈絡。也就是說,自由、民主、法治和憲政的總和,就是公民社會。
論自由主義的哲學基礎
標題一:可疑的自由主義和可信的自由主義
在每一個寬容的時代,或者在每一個需要寬容的時代,自由和自由主義的概念都有大行其道的絕對衝動。有時候是時代引導自由和自由主義,有時候是自由和自由主義引導時代,而當兩者都能相互引導並良性互動的時候,舊制度的垮臺和新制度的確立就會在自由的旗幟下進行。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正是鄧小平開闢的改革事業蓬勃日上的時候,這時期胡趙主導下的中共宣傳政策相對寬容。但是,這一時期中共依然是一個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政黨,並不是像現在這樣是一個利益集團,而一個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政黨與自由主義理論及自由主義知識份子是天然的敵人。所以,這一時期中國的知識份子不多談自由,也不多談自由主義,他們從西方馬克思主義那裡主動引進了一些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理論大肆宣揚,並予以積極挖掘,其主要目的和動向是企圖修正當時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並佔領中國改革的話語陣地,以思想為主導將鄧小平的改革事業推向西式的民主制度實驗。
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通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研究進行了不斷的交鋒,並在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九年進行了兩次死掐,在這兩次死掐之後,中共御用理論家挾專政機器之威基本上將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研究徹底打死,這之後,碩果僅存的少量自由主義者只好赤裸上陣,或者披上民族主義的外衣在蕭瑟秋風中慘淡圖存。再然後,中共基本上不在張揚其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色彩,而突出其大眾色彩和民族色彩,這樣,自由主義者自然將矛頭指向了新左派。中國的自由主義者與所謂新左派經歷了一場生死大戰之後,依靠網際網路等現代傳媒終於在血與火中屹立起來,表現為一種自覺的而不是自發的自由主義。
中國當代知識份子吸納自由主義、消化自由主義和宣揚自由主義有一個自發到自覺的階段,在自發的階段,他們一是是要迎合統治者的寬容和需要,二是要取經於西方成熟的理論經驗,目的是為了改造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從而改造中國。當他們徹底脫離了用自由主義去修正馬克思主義這一思路的時候,說明他們真的成熟了,成了自覺的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者的成熟與自覺需要一定的思想環境支撐,在中國這種支撐主要是統治者在意識形態方面的鬆懈和網際網路興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知識界依靠人道主義和異化理論向傳統的意識形態發起衝擊,當時的報紙和雜誌上到處都充斥著人道主義和異化的說辭,好像人人都在研究人的本性,都想以人的本性來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一個怪影在中國大地徘徊,"你是誰?""我是人。"----這是王弱水先生《為人道主義辯護》中的兩句話,理論界人人皆知。但是很快,胡喬木一文《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一錘子定音,挾專制工具之威風將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研究一棒子打死。
於是,"你是誰?""我是人。"這一問一答本來問得很對,答得也很對,但後來至今似乎又成了一個大的懸念。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研究消跡之後,自由主義者又向新左派進行了交鋒,最後自由主義者依靠時代大潮和網際網路基本取得了完勝。但是,新左派的領軍人物之一曠新年先生對自由主義者提出的一個質問至盡沒有一個自由主義者能站在潮頭做完美的回答。曠新年先生說:
"不是人在說話,而是話在說人。我們把所有的話語都搬了進來,用了一遍。每個人都振振有辭,理直氣壯。有時候,我真的想問他們一聲:你們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麼嗎》他們滔滔不絕,玩了一圈語言的遊戲:從呼喚主體,到取消主體;從呼喚人性,到踐踏人性;從呼喚人道主義,到拋棄人道主義。我們今天的自由主義學者,大膽地假設了‘經濟人',大膽地假設人性是惡的,他們在‘人性惡'這樣一個並不牢靠,並非沒有疑問的預設上面建立起了自由主義理論的宏偉大廈;然而,他們卻不想想,‘人性'是一個爭論了幾千年還沒有爭論清楚的問題。"
標題二:自由主義的哲學與哲學的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有廣義的自由主義,也就是統稱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也有新自由主義,主要是自由主義者在經濟意義上的一種表述。當然,新自由主義,也並不簡單地就是一個經濟概念。下面所述是廣義上的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是一種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更廣泛的,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體制以保障少數人的權利。也就是說,自由主義是一種綜合的意識形態,就像馬列主義是一種綜合的意識形態一樣,其博大精深不限於哲學之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層面,而是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各個方面。自由主義是信念,也是價值觀;是遊戲規則,也是制度安排,是手段,也是目的,於是,有政治自由主義,有經濟自由主義,有文化自由主義,等等。
更主要的,自由主義是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主張個人自由發展、自由表現的看法或人生觀。自由主義是一種強調個人自由為本位的主義。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憲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權利擔任政務。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世襲制和國教制度。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為生命的權利、自由的權利、財產的權利。
二十世紀以來,法西斯主義、列寧主義和其它各種極權主義相繼在全球遭遇了空前的失敗,自由主義則逐漸大行其事,截止到目前,自由主義已經成了所有發達國家的主要意識形態。但是很顯然,在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世紀大戰中,馬克思主義宣稱自己有強大的哲學體系,而自由主義雖有幾千年的歷史,就其哲學體系的建設上來說,卻相對遜色於馬克思主義。當然,教材上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主要來自於斯大林的著作和《聯共黨史簡明教程》,其斷章取義和拼湊的成分非常之多,甚至很多基本的觀點完全偏離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旨。這裡面有個問題需要說明,後人雖然善於矯揉造作地拼湊,但不能否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還是有一些系統的,而馬克思主義是在自由主義出現之後興起的思想體系,那麼它在應付自由主義質問方面自然有一些編排。
每一種龐大的思想體系都應該有哲學基礎,都應該在世界觀方面有能夠自圓其說的地方。歷史上那些影響至今的思想體系之所以能影響至今,都是因為在世界觀和人生觀方面有深入人心的獨到之處。自由有什麼錯?民主有什麼錯?法治有什麼錯?憲政有什麼錯?公民社會有什麼錯?現在的統治者除非朝鮮金氏王朝之外,一般都不說這些是錯的,自由主義者也就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下坐享其成,在過去的自由主義理論家的大樹下免費乘涼。自由主義者又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是對的,所以沒有壓力也沒有動力促使自由主義者去探討自由主義的哲學根基。當有人質問自由主義的時候,自由主義者會說:"人人生而自由",所以自由主義是不容質問的,但是這個說法確實強詞奪理。按照曠新年先生所抨擊,自由主義的最大缺陷只在哲學體系的建立。
自由是人的自由和人性的自由,自由主義是人的自由主義和人類的自由主義,那麼人能不能成為哲學的最高探幽之處,人性之學能不能成為最高的哲學?按照我這麼一說,似乎人性之學完全可以成為最高的哲學,起碼可以成為社會歷史哲學的核心學問,似乎自由主義的哲學根源也只能到人性之中去尋找。事實上,人性的研究也確實曾經被知識界詡為最高的哲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學術界和文學界也曾經到處都是人學的口號,完全擺出一副不把人性挖掘出來誓不甘休決戰架勢。但是很遺憾,短暫的喧囂之後,中共內部的左傾宣傳家很快認識到人性挖掘之風險,挾專制強力迅速將此"精神污染"從公眾視野中清除。專制主義的邏輯就是這樣,人性最好不要去琢磨,人性琢磨透了就會有尋求自由的慾望,而知識界和文學界表面上是在獨立思考,但是他們的思想不可能擺脫利益格局的影響,最後也就不由自主地接受了專制權威的潛移默化和熏陶。於是,此後的中國哲學也就徹底放棄了對人學的研究的探討,它們馴服於統治者的意志,在"人"之外去做高屋建瓴的工作去了。
自由主義的哲學其底蘊在"人",是人的哲學,它主張把人當做人來看待,主張人的本性在人自身,人本身就是人的價值所在,人就是自己的最高目的。自由主義的哲學是人的哲學,它注定是一種價值觀和人生觀,但不僅如此,它還是一種世界觀,是一種哲學。從自由主義的哲學來看,人並不僅僅是企圖從客觀的眼光去解釋世界本身是怎麼樣的,它還要站在人的立場問這個世界好還是不好,還要對這個世界做出立足於人的價值判斷。
人的立場是什麼?人的立場就是人的本性、人的自由、人的權利、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自由、民主、法治、憲政和公民社會這些現代核心理念必須用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釋其合理性。自由主義的哲學與哲學的自由主義,其中的交會點就是人。為龐大的自由主義體系建立哲學,或者用哲學確立自由主義的合法性,都要從人出發並歸結到人。
標題三:人性自由是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
貝多菲有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什麼是自由?這是人人關注的問題是,因為大家都失去了太多的自由。我到屋子外面散步,看見天空中的鳥,它們向南飛又向北飛,飛累了,回到巢中吃東西,繁育後代。此時,我忽然明白了;原來,自由就是無拘無束。自由就是可以選擇,而且是在不需要選擇的時空裡選擇,是一種感覺不到選擇的氣氛中選擇,也就是一種沒有選擇的選擇。鳥可以選擇籠子內,也可以選擇籠子外,就叫自由。鳥的自由,就是順應自己的本性去做一隻鳥;人的自由,就是順應自己的本性去做一個"人"。也就是說,人的自由,就是做一個真正的"人",就像鳥做一隻真正的鳥一樣。
自由是什麼?自由就是使人回歸人的本性的東西。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有一名畫《自由引導人民》,每每看到它都有一種內心被震撼的感覺,從畫名,到畫風,到畫的內容,都在震撼人心。自由為什麼能引導人民?因為自由能夠使人回歸為人,自由能夠使人活得像一個人。無論什麼東西,只要脫離了本性,就沒有自由可言。自由就是本性的自在自然、就是本性自我投誠而不是反叛。
鳥的本性是什麼,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鳥。人的本性是什麼,我知道,因為我是人。人的本性是人的利益性,是人和利益的相關性,是人的需要。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利益性的自在自然,就是人與利益的和諧,就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自由即本性,本性即自由。失去了自由就是失去了本性,失去了多少自由,就是失去了多少本性。自由是人對自己的價值和幸福的最高理解,自由是人格的崇高敬意。脫離了人的本性而要談自由,那將是空洞陳辯;脫離了人的自由去談本性,本性將是曲意奉承。
自由主義在其實踐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它從自由出發,經歷了民主的特徵,然後又加上法治的特徵,然後又以憲政為主要口號,最後走上了公民社會的道路。可以說,自由主義一直是在向上發展,逐漸完善自己,一直發展到現在,成了一套幾乎無可挑剔的理論體系。但是正如曠新年先生所論述,它缺少向下的支撐,就是哲學。
為什麼一加一等於二?通常來說,人們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人們在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二減一等於一才確定一加一等於二,因為這個因果中已經包含了荒誕,所以需要哥德巴赫猜想去解決。那麼,為什麼自由主義以自由為核心就一定是正確的?其實人們從前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人們在很多時候只是因為"自由"是無可挑剔的----就確定自由主義也是不能質疑的,這個因果關係中其實也包含了荒誕的成分,就是用一個概念去證實自己。自由主義要想證實自己的正確,不能說自由是正確的,所以自由主義就是正確的,它必須說明自由的背後還有什麼更沈重的東西。自由的背後更沈重的東西就是人性。人如果必須站在人本的立場和人道的立場,那麼人性就是第一位的東西;人如果確定人性是第一位的東西,就要肯定自由,因為自由是人的本性需要;只有如此,自由主義才冠冕堂皇的。
我們確立了自由出自人的本性需要,人失去了自由也就失去了本性。人生活於這個世界,一切言行都從自己的本性出發,一切都從人與利益的相關性出發,符合人的本性的就是正當的,不符合人的本性的就是不正當的。自由是符合人的本性需要的,所以自由是正當的,那麼,崇尚自由的主義也就是正當的,這樣一來,自由主義就有了一個能自圓其說的塌實根基。
標題四:從自由主義到公民社會所貫穿的人性根基
自由主義對現代世界的影響相當深切。自由、民主、法治、憲政和公民社會,這些概念是當代自由主義理念的集中表達,可以說這些概念已經深入人心,這些概念不只是自由主義的政策目標,也是社會民主主義、保守主義、和基督教民主主義的政策目標。儘管有許多政府和人士常常會在陳述和現實上有著極大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接受了自由主義做為的政策目標。
1.關於自由:
人的本性是人的需要,是利益性,是人與利益的相關性。如果承認人是有本性的,那麼解釋人類的動機與動態就要從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和人的利益出發;如果承認人的一切言行都是為了自己的福祉,那麼就可以洞察自由對人的全部意義,因為人的福祉全部包含在自由之中,所謂的逃避自由只不過是在尋求另一種自由。人的本性正是自由的深刻根基。人從自己的本性出發,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尋求更多的自由,並以此得到福祉。絕不會有人在失去了更多自由以後能獲得更多福祉,自由和福祉完全是成正比例的。在人類歷史上不乏專制主義者向人們兜售放棄自由的偉大理由和成功案例,但極左的或者極右的專制主義者公然宣稱放棄自由可以獲得福祉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法西斯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破產之後,反對自由的聲音只是角落塵埃。
當人們相信人是發源於自然的時候,應該相信自然賦予人選擇的自由,也應該確定除了遵守與自然的約定之外不能放棄神聖的自由;當人們相信人是發源於上帝的時候,應該相信上帝賦予人選擇的自由,也應該確定除了遵守與上帝的約定之外不能放棄神聖的自由。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它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並結束了歐洲黑暗時代,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現代的分界。文藝復興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就是從神到人的回歸。文藝復興之後的近現代社會之所以接連不斷地發生巨大變革,就是因為人類行為的根本慣例將會戰勝那些試圖限制和管制他們的事物,人類行為的根本慣例就是自由,它出自人性。
2.關於民主
為什麼我們要不斷宣揚民主?因為我們認為公權是由於人的需要而設立的,它應該聽從於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人根據自己本性需要製造的東西不能違背人的意志,民主的道理就這麼簡單。
人的本性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善者是人,惡者也是人。人的本性就是人的需要,就是人與利益的相關性,就是利益性。人的本性需要中,有為我的需要,就是人的"為我性",也有為他的需要,就是人的"為他性",這就是人的本性的兩個部分。人類的一切問題,都必須用人的本性去解釋,而解釋這些問題的時候,需要瞭解人在什麼時候表現成為我,什麼時候表現成為他。人的本性分化為"為我性"和"為他性",與此相適應,人在自己的社會環境中又將自由進行了分割,由此產生了兩個概念:權利和義務。人性面對社會所表現出來的為我的部分就是權利,而人性面對社會所表現出來的為他的部分就是義務。
自由主義成熟以後,也意味著權利的合理放棄,以及責任的合理增強。只要權利依照正當的程序放棄,並且是自願放棄出讓,就依然意味著自由。自由轉換為義務,這本身就是對自由的放棄,以此保證更高的自由。這裡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限於他人的自由。權利是人們將自由分割後保留給自己的自由,義務是人們將自由分割後付出給別人的自由。權利是目的,義務是人們為了實現別人同樣目的的手段,同時也是變相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但是,當義務和權利相錯無序的時候,目的與手段就時常遠離各自的本位,目的不是目的,而手段也不是手段了。這時,人們又不得不將權利繼續分割出來一部分做為公用,就是公權力。公權力的存在是為了保證權利和義務進行有序的交換,從而為了權利的行使,從而為了人類的自由。
當公權力不能平衡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使之有序交換,當公權力不是服務於人們的權利,當公權力不是幫助人們尋求更多的自由,那麼它就是非法的。民主社會裏公權力從屬於人權利,繼而從屬於人的自由,所以就當代而言,民主社會是合法的、正當的和偉大的。
3.關於法治
法治,就是要求一切人、一切法人都在法之下而不是法之上,而且還要求他們在法之下都是平等的。當一些人可以法定地去統治、去領導、或者去代表另一些人的時候,就不是法治,因為它違反了法治的第一原則:平等權利。
在權利行駛的過程中,權利具有天然的膨脹本性,這就像人們追求自由的本性一樣,只想追求更多的自由,這時候人們可能就會要求別人承擔更多的義務,從而有損別人的自由。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就必須依靠法治通過自身的不斷調節去幫助那些弱勢的人,不僅要叫他們在權利的起點上與別人平等,而且要努力使他們在權利的終點上與別人減少差距,從而實現基本的公正。法治是做什麼的?法治就是用來實現公正的。法治的第二原則就是:實現公正。
英國當代最為著名的法官--丹寧勛爵--在其法官生涯中,一再闡明這樣的立場:"實現公正,即使天塌下來"。仔細想來,丹寧勛爵確實感悟了法治的真正精神。公正就是公平與正義,其中包含「兼顧」的含義。只有每一個人的本性、自由和權利受到應有而相應的尊重,並且有自我發展的機會,那才稱得上是和諧公正的社會。
4.關於憲政
人的本性不變,人與利益的相關性不變,但利益本身在變,具體的利益在變,具體的自由在變,具體的權利和義務都在變,也就是說,社會公正的標準也在變。我們說,法治的兩個原則是平等權利和實現公正,但是法治需要不斷通過政治進行調整才能完成這樣的使命。法治的精神不變,但法治的細節必須反映時代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與時俱進,與傳統的觀念決裂,適應不斷變化的生活,而不是相反。
權利與權利的衝突,權力和權力的衝突,還有權利與權力的衝突,這些衝突在平等權利的基礎上經過調和而達到社會公正,就是道德與法律的成果,這個成果的核心就是法治的發展與進步。在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過程中,有權利與權利的衝突,有權力和權力的衝突,還有權利與權力的衝突,這些衝突怎麼調整?當然是依靠法治的發展與進步來調整。法治的發展與進步是這麼啟動併進行的呢?這當然是依靠政治來解決。
不可否認,法治的每一發展與進步都是人們的政治成就。政治的核心問題就是解決權利與權利的衝突,權力和權力的衝突,還有權利與權力的衝突。如果說法治的原則是平等權利和社會公正,那麼一個法治社會力的政治就不能使無序的,它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這個規則就是憲政的規則。憲政是什麼?學界有多種解釋。但是,憲政也可以簡單地歸納:憲政就是用憲法來規範政治,而不是用政治來規範憲政。
當政治用憲政來進行規範的時候,政治才是合理的政治,只有合理的政治才能促進法治的發展與進步,從而使社會達到平等權利和社會公正的目標,從而使保證人類擁有更多的自由、人性和尊嚴。
5.公民社會
美國總統布希先生說:要把美國建設成一個公民社會,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也希望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公民社會。
以憲法約束政治,用政治建設法治,以法治尋求公正,為公正捍衛民主,以民主保障權利,由權利抵達自由,這就是從憲政到自由之間的脈絡,這樣的脈絡就是公民社會的脈絡。也就是說,自由、民主、法治和憲政的總和,就是公民社會。
公民社會的目的是為了每一個人的最大限度的自由,所以說公民社會也是"自由人的聯合體"。馬克思曾經說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就人類可以觸摸到的歷史來看,公民社會是更可靠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公民社會是以公民為基本社會單元並以平等權利和社會公正為基本價值取向的社會,這個社會承認一切事物都必須尊重人的存在,以人的立場出發,按照人性的要求,使每一個人都能最大限度獲得自由並因此實現人生的價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自由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