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蒲,又名葫蘆、瓢瓜、蒲瓜、匏、瓠子、長瓜、夜開花等等。它原產於印度、非洲,上古時候傳入中國,成為中國歷史悠久的農作物。
扁蒲的多種別稱乃因外形不同而來,比較常見的有圓筒形的瓠,圓形的匏,就如〈埤雅〉所說:"長而瘦上曰瓠,短頭大腹曰匏。"還有扁圓形的扁蒲,上圓小、下圓大、中間細的葫蘆等等。至於味道,也有甘、苦之分。
中國古時將葫蘆稱為瓠、匏和壺。這三個字在《詩經》都有提到。〈衛風〉云:"齒如瓠犀";〈小雅〉則云:"南有木,甘瓠累之。"〈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詩經·豳風·七月》曰:"七月食瓜,八月斷壺。"斷,意為"摘下",壺是"葫蘆"。這裡是說,秋天到了,把成熟的葫蘆摘下煮食。
扁蒲有很多用途,嫩軟的可吃;太熟的表皮已經硬化,則曬乾後剖開作瓢,用來盛水、茶酒,也可玩賞,還能加工成為工藝品。蘇軾的〈汲江煎茶〉中寫到:"活水還需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詩中就提到"大瓢"、"小杓",雖平淡卻有深味,就如他說的:"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
唐朝劉恂寫:"交趾人多取無柄老瓠,割而為笙,上安十三簧,吹之,音韻清響,雅合律呂。"今天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中依然有葫蘆製作的樂器,最常見的是"葫蘆絲"。
葫蘆和文人的關係,不只是提供一個題材那麼簡單而已,還有詩人跟葫蘆有特殊的邂逅,而被稱為"詩瓢",有人說這是指唐朝詩人唐球。
據說,唐球寫的詩沒人看過,因為他習慣把稿拈成球狀,放在水瓢裡,直到他臥病在床,便叫人把瓢放到水裡,讓它隨水漂走讓詩稿自己尋找知音。有人得到此瓢,整理之後得詩數十篇(約為唐球全部詩篇的十分之二、三),於是後人將唐球比稱"詩瓢"。
對此稱謂,眾說不一,還有人說詩瓢是唐代苦吟詩人賈島。
葫蘆可入菜、入詩、入畫、入文,還能在日常生活中為人們帶來許多用途,難怪傳入中國以來便受到歡迎,至今不衰。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大瓢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