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四十年前的今天被蘇聯鎮壓的"布拉格之春"(組圖)

 2008-08-22 05:5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開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的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到當年8月20日蘇聯及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捷克才告終。

在共產黨領導人亞歷山大·杜布切克的領導下,捷克斯洛伐克顯示出越來越強烈的獨立傾向。杜布切克在國內政治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這個方案並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樣,完全拋棄了舊有的傳統。然而,蘇聯依然將這視為對其領導地位的挑戰,也是對於東歐地區政治穩定的一種威脅。在冷戰期間,這是華沙條約成員國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絕蘇聯的援助而寧願屈服於希特勒的經驗,都依然清楚地存在於蘇聯每個人的記憶之中。在捷共內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數派-尤其在高層領導中-拒絕放鬆黨對社會的控制權,並且密謀在蘇聯的領導下推翻改革者的領導。

與中歐東歐的許多國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過一場平穩的政治變革使捷共上臺,並沒有發生如同匈牙利一樣的暴力革命和社會動盪。但是,蘇聯期望在其盟國中推行蘇式的政府模式,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武力來強制實現。這種政策因為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而被稱為勃列日涅夫主義,其實這種政策最早從斯大林時代就開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將其公之於眾而已。蘇聯的這種霸權主義直到1980年代後期,才被戈爾巴喬夫的辛納屈主義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這段民主化進程,在8月20日深夜開始的20萬華約成員國軍隊和5000輛坦克的武裝入侵後宣告失敗。事實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大會已經準備支持改革派,並削弱新斯大林主義者的力量。在一個工廠裡,捷共通過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將這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

事件發生後,西方國家中只有少數批評,因為在冷戰時期,由於核對峙的存在,西方國家無法挑戰蘇聯在中歐地區的霸主地位。這次軍事入侵導致了約有10萬人左右的難民潮,其中包括了許多精英知識份子。這次事件也影響了在許多西方國家中宣揚列寧主義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終也導致了這些政黨的部分崩潰。

10年後,這起事件的名字被中國政治民主化過程中的一次運動所借用,即著名的"北京之春"運動


1968年8月21日。 蘇聯和華沙條約國坦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了"布拉格之春"


捷領導人亞歷山大·杜布切克


侵入布拉格的蘇軍和華沙條約國的坦克


捷克人民的反抗











 



来源:維基百科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