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 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 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彫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丰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裡。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塚"。
千百年來,人們在肯定王昭君的歷史功績時,也對其個人命運給予了深切同情。杜甫詩云:"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可謂王昭君的千古知音。王安石的明妃曲更是自出機杼:"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全詩從人性角度出發,對這位為國犧牲一生幸福的剛強女子的命運作了新的解讀,感喟之情,溢於言表。
NO.7 貂禪
貂禪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里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當然不忿。董卓老姦巨滑,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週旋於此二人之間,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最終鏟除了董卓。
貂蟬是《三國》這部男人戲中為數不多的幾位女性人物之一,並且是其中最為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貂蟬的出現,才有了王司徒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風波,才有了凶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兒女情長武功蓋世呂布的門樓上的殞命。貂蟬形象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在這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裡,成功地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正是這種非凡膽量的展示與高度智慧的運用,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繼續延續。
但是,如果說貂禪是自願成為連環計的工具,那只能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貂禪以傾國傾城之姿,淪為薄情寡恩的王允的歌女,又被迫週旋於董卓、呂布之間,身不由己,其情堪哀!後來貂禪不知所終,如果不是死於亂軍之中的話,逃離苦海的她未嘗不是一種解脫呀!
NO.8 楊玉環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白居易的一曲《長恨歌》,讓後人永遠記住了楊貴妃的絕世風華。如《舊唐書》所述:"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而《新唐書》裡的評語也大致相同。楊玉環除了容貌出眾,更令玄宗神魂顛倒的是她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修養。史載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這就難怪他會將她視為自己的藝術知音和精神伴侶了。這一點,從他"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的欣喜語氣裡便可知。
後來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一代佳人,自此香銷玉殞。
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儘管她被賜死時,"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但是自私的唐玄宗終究沒能留下楊玉環的性命。當年的萬千寵愛,換來的只是一條白綾,楊貴妃泉下有知,不知會作如何感想?
紅顏薄命,古今一轍使人哀!
NO.9 柔福帝姬
柔福帝姬,就是宋徽宗三十四個女兒中的一位,她在靖康二年(112)與徽宗、欽宗及趙氏宗室一起,被擄歸金朝,成為離鄉背井的亡國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有一女子來到宮廷,自稱是柔福帝姬,從北方逃歸。高宗命老宮女察驗,覺得這女子相貌確實很像柔福帝姬,用宮中舊事盤問她,也能夠答出八九不離十,唯一值得懷疑的是這女子的一雙大腳,如何想像金枝玉葉的公主會生就一雙天足呢?面對一雙雙懷疑的眼睛,那女子毫不驚慌,不勝悲苦地解釋說:"金人驅逐如牛羊,曾赤腳步行萬里路,怎能保持原樣?"宋高宗覺得言之有理,尤其是聽到這女子能夠直呼其小字,便不再懷疑,下詔讓她入宮,授予福國長公主的稱號,又為她選擇永州防禦使高世榮為駙馬,賜予嫁妝一萬八千緡。此後,高宗對她寵渥有加,先後賞賜達四十七萬九千緡。
紹興十二年(1142),高宗生母顯仁太后從北方歸來,見到高宗,悲喜交加,拉著高宗衣袖垂泣不已。突然,她停止哭泣,急急告訴高宗說:"金人都在笑話你呢!說你錯買了顏子,柔福早已死了。"(當年京師有顏家巷,製作的各類器物都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極不堅實,因此時人稱冒牌貨為"顏子"。)高宗聞言大驚,立即下令將柔福繫獄審訊,才真相大白:原來這女子是個女巫(或說是女尼),曾經遇到一個宮女,那宮女說她容貌與柔福帝姬十分相像,又告訴她許多宮中瑣事,於是她就冒名頂替,享受了十多年榮華富貴,使南宋王朝為人笑柄。轟動一時的真假公主案,以柔福被殺告終,最可憐的是那駙馬高世榮,人們嘲笑他說:"向來都尉,恰如彌勒降生時;此去人間,又到如來吃粥處。"
然而,柔福雖然被誅,民間卻流言紛紛,為她抱屈者大有人在。《四朝聞見錄》、《隨國隨筆》等筆記,都記載了這樣一種說法:柔福帝姬實為真公主,顯仁太后在北方多年,有許多不願為國人知道的隱事,見柔福逃歸,怕她泄露,因而強指為偽,亟命誅殺。高宗因奉母命,也容不得柔福辯解,最終使她死於非命。柔福帝姬在北國受盡屈辱,好不容易返回故土,卻遭姦帝毒母出於不可告人目的的陷害,以致慘死。而高宗母子居然得以長壽,用梅毅先生的話說,真是蒼天無眼哪!
NO.10 陳圓圓
陳圓圓,常州武進(今屬江蘇)人,本姓邢,名沅,字畹芬。為蘇州名妓,善歌舞。初為田畹歌妓,後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曾被俘。三桂降清,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雲南。晚年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民間傳說稱吳三桂降清是為了她。
陳圓圓母親早亡,從養母陳氏姓。圓圓能歌善舞,色藝冠時,時為稱"江南八艷"之一。崇禎時外戚周奎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遂派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選美。後來田畹將名妓陳圓圓、楊宛、顧秦等獻給崇禎皇帝。其時戰亂頻仍,崇禎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田畹佔為私有。一日吳三桂在田府遇見陳圓圓,一見傾心,後吳三桂納圓圓為妾。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遂引清軍入關,在一片石攻破李自成,陳圓圓復歸吳三桂。後吳三桂為滇王,圓圓隨往,以女道士卒於雲南。
陳圓圓的故事,版本很多。但筆者至今未見能超越金庸先生在《鹿鼎記》中的描寫者。尤其是金庸借陳圓圓之口對其所作的評價更是一針見血:"我不是人,只是一件貨色,誰力氣大,誰就奪去了。"
作為明末清初骯髒政治環境中一個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弱女子,陳圓圓只能隨波逐流,任人擺佈。最終只能伴隨青燈黃捲了此殘生,至今思來,仍令人感傷莫名!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歷史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