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籌備委員會邀集潛水、海洋環境、地質、攝影、歷史、文化專家學者,今年七月起進行水下考古調查,九月間在澎湖東吉嶼與西吉嶼間附近海域發現外觀有接砌痕跡的「石牆」,已著手和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學系、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進一步研究調查,預料將繼虎井沉域再度引起國際水下考古文明的矚目,極有可能遠溯為六千年前失落的古文明。(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籌備委員會提供/自由時報)
臺灣自由時報26日報導,目前中山大學環境學系及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考古專家,正著手研究人工建造的可能性。
這些長達百米的東吉嶼海底「石牆」,預料將繼虎井瀋域,再度引起國際水下古文明考古專家的矚目。
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籌備委員會召集人謝新曦表示,早在十多年前,就曾在潛水同好間聽說東吉嶼附近的海底有一間疑似土地公廟的建築,起初他不以為意,不過今年七月間,一名高雄的潛水教練高永林向其描述發現疑似房屋建築基地,引發他正式投入探勘研究的工作。
八月起,謝新曦邀集中華水下考古協會十餘名潛水專家,並涵蓋攝影、歷史、文化等專業人士,經過多次在東、西吉嶼附近海域搜尋,歷經一百五十支氣瓶潛次,並在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學系教授田文敏的參與下,以水下側掃聲納的輔助,終於在九月底,在東吉嶼西北側,水深二十五米至三十米之間,找到傳說中的「石牆」。
謝新曦說,這些石牆平均高度約一公尺,寬度約五十公分左右,長度約在百米之間,呈東西走向,依水下聲納的掃瞄資料顯示,同樣的石牆約四至五道。
後來再經潛水專家實地勘查,在牆面部分小凹洞中還夾雜著小卵石,而以石牆的節理外型以及周遭海床環境初判,外觀呈現堆砌上去的痕跡,很有可能是當時的人為了抵擋北風填塞堆砌的「擋風牆」。
由於距離虎井沉域只有三十公里,加上其一九七六年被發現的景觀也是一道高達三公尺的石牆,謝新曦大膽猜測可能有相當的關聯性;去年八月,經英國失落文明考古專家Graham Hancock等人鑑定,認為虎井沉域的歷史比起人類六千年的歷史文明更為悠久,如果假設成立,這次東吉嶼及西吉嶼間新發現的石牆歷史,甚至可能遠溯到七千至一萬二千年前!雖然這些水下石牆的發現相當驚人,不過是否確為六千年前失落古文明的深入研究都還在起步階段,上個月甫獲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支持,邀請相關的考古專家,一同參與水下古文明的研究,希望透過昨日公布的初步成果,引 起更多民眾、政府及國際考古界的重視、參與。
今日公共電視臺晚間九點新聞將報導水下考古的探索過程,晚間十點「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雜誌節目中,還將播出「臺灣水下古文明」專題,為臺灣的水下古文明考古工作留下完整的記錄。
- 關鍵字搜索:
- 失落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