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需不振消费不足问题突出。(图片来源:Adobe Stock)
【williamhill官网 2024年8月4日讯】(williamhill官网 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黄益平罕见地批评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呼采取支持消费增长的财政手段。官方发布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没有多大的效果,消费低迷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难点。
中国央行顾问促政府改变“重投资、轻消费”的理念
据美国之音8月3日报道,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黄益平罕见地批评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呼采取支持消费增长的财政手段。
黄益平是在长安讲坛第415期发表演讲时指出,传统政策思维是政策空间要留有余地,“为国家管好钱袋子”,目前中国央行和财政部都很重视“保存政策空间”,以备未来不时之需。
但黄益平认为,因为保存政策空间而影响达成宏观经济稳定的目的,可能有点本末倒置。如果政策偏保守影响经济稳健,那就不再有政策稳健,两者之间应取得平衡。
他说,过去两年中国政府表明要支持经济增长,但实际政策效果一直非常有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不但没有帮着扩张,反而做了很多紧缩的事情,如“查税30年”、渲染“过紧日子”。
黄益平指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阶段,消费、出口、投资等总需求不再强劲,这实际上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新挑战,包括政策刺激力度偏小,地方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放大作用减弱,价格疲软存在低通胀的风险,以及家庭和企业面临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风险。
他呼吁政府改变“重投资、轻消费”的政策理念,理直气壮地采取支持消费增长的财政手段,包括让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直接给老百姓发钱。
黄益平还建议将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2%至3%明确为刚性政策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制定政策;同时重视对市场预期的引导,更重要的改变市场预期,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力度。“如果整天渲染‘过紧日子’、降薪、补税,市场主体不可能对未来变得更加乐观。”
黄益平提醒:“现在经济‘易冷难热’,如果真的陷入‘低通胀陷阱’,后果会很严重。”
彭博社评论称,上述言论相当罕见,因为经济学家和金融分析师现在普遍避免在公共论坛上讨论敏感话题,包括任何对政策的批评或可能被认为观点过度看坏经济和市场的内容。
路透社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和就业市场深度萧条让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失去了昔日的活力,世界经济已经感受到了这一巨大变化。从销售汉堡的全球快餐连锁店到汽车制造商,其中许多都在咬紧牙关,为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进一步恶化做准备。除非进行结构性改革,让消费者在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否则,目前的政策只会导致停滞和通缩风险的长期化。
中国内需不振消费不足问题突出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分析上半年经济情势时称,经济成长回落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也反映出目前经济运作中的困难挑战有所增多,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等。
各省市已经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这些共通性问题反映在各省份上半年成绩单中,最显著的体现是内需不振、消费动能普遍不足。
中国今年上半年全国的平均消费成长率为3.7%,在23个省市中,有8个低于这一水准,8个中还有3个出现消费萎缩状况:天津、上海和海南,它们分别年减2.1%、2.3%和6.2%。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天骋分析,目前中国内需不足,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应加大部署以提升内需为目的的经济政策,在需求端给予更多经济成长动能,同时加快恢复市场预期,让中等收入群体敢于消费。
在2023年1月8日,中国官方全面解除防疫封控,结束了三年多的“清零”政策。当时,外界都在预期疫情过后将会迎来强劲的经济复苏。
解封至今,“消费降级”、“中产返贫”、“青年失业率”、“通缩”、“35岁危机”、“断崖式降薪”等话题都在不同时间点上了占据中国互联网的热搜榜。
根据麦肯锡发布的2024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报告,收回有效问卷11930份,覆盖一二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
报告标注出,值得关注的五类消费人群,有三类人群展现出积极的消费观,另外两类人群对未来消费持悲观态度。其中Z世代、一线富裕银发族、三线富裕中老年明显更为乐观,展现出积极的消费观;一二线新中产、农村中老年最为悲观。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