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专栏作家明斯特(Adam Minter)认为,中国当局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看起来像武器”。(图片来源:Pixabay)
【williamhill官网 2020年12月23日讯】(williamhill官网 记者卢乙欣综合报导)控制天气在未来或许不再是想像,因届时可能已发明全盘控制天气的机器。中国大陆国务院12月发布“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目标于2025年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对此,资讯专栏作家明斯特(Adam Minter)在《彭博》专文评论,该计划可能导致邻近缺水国家的境况加剧,“最糟糕的是,它看起来像武器”。
根据中国国务院11月24日成文、12月2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品质发展的意见”报告中表示,国务院已经同意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品质之发展,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形成组织完善、服务精细、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现代化水准和精细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安全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更加优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达到550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达到58万平方公里以上。到2035年,推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科技、服务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准。”
在提升监测能力上,有“统筹提升气象卫星监测能力,加快补上云降水空中探测短板,补充布设云降水地面探测设备等”;在提升作业能力上,则有“发展高性能增雨飞机,推进作业飞机驻地专业保障基地和设施建设,提升精准催化、即时通信和专业保障水准。加快地面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建设,推进火箭、高射炮、烟炉等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资讯化改造和列装。推广应用高效、安全、绿色作业弹药。建设监测与作业一体化的智慧物联网站。探索大型无人机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新方式、新手段”等。
当中国国务院发布此报告后,引发许多专家学者议论,《彭博》刊登资讯专栏作家明斯特的评论表示,中国大陆本月宣布,计划到2025年将他们的造雨能力扩大至覆盖全国近60%地区,但细节尚不明确,且人们越来越担心这些能力潜在的军事用途及其对于已变化的气候的影响。这不仅关乎降雨,美军在越南战争期间将云种植入武器,运用降水来抑制敌军的行动,并以降低防空攻击的效率,这些用途震惊了人们,以至于他们开始寻求国际协议以终止“环境战争”,因此《环境战公约》(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 Convention,简称ENMOD)于1978年诞生。
明斯特表示,虽然中国当局在2005年也批准了该条约,但针对控制天气及环境的兴趣丝毫不减,并于2017年最高经济决策机构投入了1.75亿美元在气候变化系统上,该系统的目标是要让领土约有10%地区带来更多的降水,包括897枚火箭发射器,报导表示,中国大陆航空航天及国防公司于2018年又建造了数千个燃料延烧室,目标是要在青藏高原产生大量降水,因此12月的公告是可预见的发展,但此进展引发科学家极大怀疑。
在“控制天气”上取得成功,导致邻近国家忧心,这点美国在十几年前就曾经历过,明斯特表示,中国当局这一计划可能会对季风及经常降雨的地区造成不良影响,“在一个已经因争夺水源而使得情势紧张的地区,天气变化似乎像是外交压力;最重要的是,它看起来像武器”,他也呼吁全世界正视此议题。
中央广播电台2019年8月7日已报导,台湾大学地理与环境资源学系教授简旭伸表示,世界各国在面对气候变迁的应变方案中,已经出现一种“驯化天气”的意识形态,而全球多少具备在运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主要是以民间商业活动居多,但中国当局却是动用国家资源在积极发展,并广设“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几乎已是定点化及常态化。
简旭伸还举例表示,目前中国大陆许多省市的大型户外活动会要求“确保蓝天”,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当日晚上成功达到不下雨之目标,此技术还运用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水安全上。
不过,简旭伸也强调,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有许多尚未知晓的情况,例如无法确保究竟能降下多少雨、雨会降在哪里,所以印度于2018年就曾抱怨中国当局的增雨作业让印度爆发暴雨洪灾,过去伊朗也曾谴责以色列实施的增雨作业造成伊朗雨水短缺,显示人为的增强豪雨暴雪,若造成人员、牲畜伤亡,恐将引发道德质疑。
对此,简旭伸认为,国家政治权力的竞争发展已自平面大地思维,逐渐转化成为空间概念,全球都需要正视不顾环境伦理争议的高风险国家,是否假借寻求快速解决气候变迁难题之名义,执行更大尺度地球或气候工程之实的可能性。
简旭伸提出疑虑,当一个国家能控制天气、大气及空气时,未来是否可能利用空气去调整人民移动的方向,这是值得思考研究的方向。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