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的康熙帝南巡最为主要的目的是治理黄河与淮河。(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大清王朝一代圣主康熙大帝在位六十一年间,曾六次到江南巡游,时间分别在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和1707年。一说到皇帝下江南,很多人受现代人拍的古装电视剧影响,第一反应大概是江南的美景和皇帝的吃喝享乐,顺便体察民情。然而,史书和清宫档案却显示,勤政的康熙帝南巡最为主要的目的是治理黄河与淮河。
清初,黄河从西向东,大运河从南往北,汇聚在洪泽湖以东的清口。那里水情复杂,河流交错,极易发生水患。是以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水灾不断,而这也直接影响了南粮北运。因此,康熙在亲政初期,便“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三大事,书宫中柱上”,作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康熙首先将目标瞄准了拥兵自重的吴三桂等三藩,并以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将他们的反叛平息。1677年,在平叛战争仍在进行时,康熙即命河道总督靳辅制定治河工程规划。靳辅上任后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一个全面治河的方案,他向康熙帝呈交了《经理河工八疏》,阐述了自己的治河方案,即五项工程和三项保证措施。
五项工程分别是:疏通下游河道;引淮刷黄,治理上游淤积;修筑洪泽湖一带的残决堤岸;修理黄淮各处决口;疏濬清口至清水潭之间二百三十里运河,并用清理出来的泥土加固东西两岸的堤坝。三项保证措施分别为:保证工程的经费,治理黄河共需银两两百一十四万八千两,须预为筹划;裁汰冗员,调用贤能,严明职守;设河兵五千八百六十名守卫堤坝。
因朝中大臣反对,同年十二月,靳辅再上《敬陈经理河工八疏》,对此前的方案中有关人力、工期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整。1678年,康熙正式批准了靳辅的治河方案。同年二月,康熙下令拨钱粮250多万两,限工期三年。靳辅先后修造了导黄入海工程、清口工程、高家堰工程、清水潭工程、归仁堤工程和皂河工程等,治河效果显著。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1684),三藩平定,台湾收复,中国统一局面基本巩固,康熙决心对黄河、淮河进行治理。他说:“今天下无事,治河最重要。”康熙开始了他治理河道的第一次南巡。
在山东登泰山祭祀后,康熙询问黄河情形,并与靳辅讨论治河方略。他以“黄河屡岁冲决,欲亲至其地,相度形势,察视河工”为由,南下江苏,在桃源检查河工,慰劳纤夫,告诫当地官吏不要侵扰渔业。其后,他又来到高邮,彼时当地正闹水灾,农田、房屋都浸泡在水中。康熙弃舟上岸,沿路访察十余里,询问百姓疾苦。他并痛斥两江总督等当地官员,置百姓安危于不顾。
离开高邮,康熙又巡视了扬州、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江宁(今南京)等地,每到一处,都不忘百姓疾苦,不忘治河治水。如在江宁,他命大臣伊桑阿、萨穆哈视察海口,并下口谕道:“海口沙淤年久,遂至壅塞。必将水道疏通,始免昏垫。即多用经费,亦所不惜。”
十一月,康熙一行再经山东曲阜、拜孔庙后回到北京。回京后,康熙召集大臣,提出了自己治河的两项措施:一是开浚下河入海口,将下河河底深挖,使黄河之水势东下,水引沙刷,永不壅决;二是控制减水坝。
然而,康熙的主张首先遭到了靳辅的反对,他认为下河地势低洼,若再深挖,海水必然倒灌,而他建议“筑堤束水以注海”,即通过建造大坝,蓄满河水,顶住海水倒灌,从而使上游之水源源入海。因为靳辅的固执己见,康熙暂时罢免了他的官职。
为了印证哪种方案治理黄河更为妥当,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康熙带领靳辅、于成龙等大臣第二次南下,对黄河沿线再度进行考察,足迹到达江苏苏杭、宝应等地。三月,康熙一行回到紫禁城。
第二次南巡,康熙对治河有了新的认识。从考察的结果看,他认为靳辅的措施更为有效,也听到了百姓对他的称颂。康熙遂重新启用靳辅为河道总督,修改天妃闸一带工程。
靳辅被重新启用后,尽心尽力办理河务,并写就《治河方略》一书进呈康熙。可惜的是,因劳累过度,靳辅在任上去世。康熙十分悲痛,降旨厚葬,諡号为“文襄”。清朝鼎鼎有名的清官于成龙随后被任命为河道总督。
康熙三十八年(1699)二月至五月,康熙第三次南巡,亲自部署治河工程。他在视察洪泽湖的高家堰、归仁堤、烂泥浅等工程时,发现黄河水位比洪泽湖水位高出许多,致使黄河水在清口处倒流进洪泽湖,导致湖水氾滥成灾,苏北七州县农田、房屋被淹。
于是,康熙帝颁《修浚清口诏》、《巡视河湖酌定应办工程诏》,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一、深浚河身;二、筑挑水坝;三、开陶庄引河;四、浚直河道,即令于成龙将弯曲的黄河河道改直,道直则流急,流急则导致泥沙被冲走,河底自深,水位会降低;五、拆除拦黄坝。以上措施将使黄河水不会倒灌洪泽湖。
康熙还作《阅河》诗示河臣:“淮黄疏濬贵经营,跋涉三来不惮行。几处堤防亲指画,伫期耕凿乐功成。”
当年八月,康熙帝以河道总督于成龙所绘河图示大学士等,他指出:“今四海太平,最重者治河一事,朕前巡视,知水之不治,由洪泽湖水势过大,既不能泄,又加黄运两河合并,势愈浩瀚,以致氾滥。”“靳辅、董安国、于成龙但知筑堤御水,至于改河身使北,俾清水通流,并未言及。若不令清水通流,虽修堤筑岸,黄水终致倒灌,焉能御之?”因此,康熙作出了改修河道,使黄河河身稍向北移、淮水得以畅流的决策。
1700年,于成龙病故,康熙又任命两江总督张鹏翮为河道总督。张鹏翮切实落实康熙新的各项治河方案。他首先拆除拦黄坝,深挖入海河道。十天时间,河床就深了三丈、宽了二十多丈,河水滔然入海。到1701年底,其它各项工程也陆续完成。
1702年夏,黄河再次发生了特大洪灾,这次大水是对新修的诸项工程的严峻考验,康熙尤为关注。大水旬月不下,康熙命张鹏翮日夜守在河堤上。令人欣慰的是,各项工程堤坝有的虽然发生了险情,但都没有发生决堤,经受住了大洪水的考验。康熙帝非常高兴,这也证明了其决策的正确。
康熙四十二年(1703)正月至三月,康熙用两个月时间进行了第四次南巡,主要目的是检验治河工程。康熙对所见十分满意,遂赐张鹏翮御书《河臣箴》一诗,诗曰:
“自古水患,惟河为大。治之有方,民乃无害。禹疏而九,平成攸赖。降及汉唐,决复未艾。渐徙而南,宋元滋溢。今河昔河,议不可一。昔止河防,今兼漕法。既弭其患,复资其力。矧此一方,耕凿失职。泽国波臣,恫鳏已极。肩兹巨任,曷容怠佚。毋俾金堤溃于蚁穴,毋使田庐沦为蛟窟。毋徒糜国帑而势难终日。毋虚动畚筑而功鲜核实。务图先事尽利导策,莫悔后时饬补苴术。勿即私而背公,勿辞劳而就逸。惟洁清而自持,兼集思而广益。则患无不除,绩可光册。示我河臣,敬哉以勖。”
不久后,康熙帝在过清江浦,幸清宴园,又御笔题写“澹泊宁静”匾额赐予张鹏翮。张鹏翮将其泐石成碑,今碑石尚存。
一路巡视下来,康熙帝见河工初步告成,甚是欣慰,又作《览淮黄成》一诗:“慇勤久矣理淮黄,几度风尘授治方。九曲素称天下险,四来实为兆民伤。使清引浊须勤慎,分势开流在不荒。虽奏安澜宽旰食,诫前善后奠金汤。”
此后的康熙第五次和第六次南巡,重在考察工程效果。1705年二月第五次南巡中,康熙在杨家庄等处新开中河闸口及附近堤岸,见黄河已顺轨安澜,非常高兴,欣然赋诗二首,名曰:《杨家庄新开中河得顺风观民居漫咏二首》,其中“春雨初开弄柳丝,渔舟唱晚寸阴移。庙堂时注黄淮事,今日安澜天下知”反映的是其愉悦的心情。
在考察黄淮关键之处清口时,康熙再度警告官员不要掉以轻心,要防范黄河暴涨暴落和倒灌问题。果不其然,当年七月,黄、淮同时暴涨,部分堤岸被冲垮,一些地方发生水灾。康熙令张鹏翮戴罪立功,张上书请求开凿出一条新河,减轻水势,并请求皇上亲临指导。
虽然年事已高,不放心河工的康熙还是在1707年开启了他最后一次南巡之旅。几度考察现场后,康熙对张鹏翮严加斥责,下令停止原定工程,并修改图纸,将洪泽湖出水之处,再行疏濬,令加宽加深,此外在对上流、中河、下河做了统一处理后,才返回北京。
勤政爱民的康熙帝通过亲自考察河务,钦定治河方略,终于在几十年治理后,使两河水患减少,黄河、淮河两岸人民安居乐业,漕运无阻,其历史功绩与其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击败俄罗斯等相比,同样彪炳青史。
当然,在六次南巡中,康熙帝还顺便查访了江南的吏治民情,会见了当地士绅、名士,奖励义学,还谒明陵、祭孔子等,亦体现了其一代胸襟广阔的圣君的风范。
在每次南巡中,康熙帝都尽量从简,往返供仪都是从内务府支取,还曾要求“预饬官吏,勿累闾阎”,严禁地方官豪华接待。其沿途行宫也比较俭朴,随行护从仅三百多人。
追昔一代圣君足迹,怎不让人心向往之?
参考资料:
《清史稿・本纪》
《清史稿・河渠志》
《解读新清宫档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中国水利史》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