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风云淡,坐对云起时。(图片来源:pixabay)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一生未曾担任高官,曾任彭泽县令,但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金、元之际的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曾写诗赞陶渊明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的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后人对陶渊明评价甚高, 认为其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
陶渊明诗歌表现出遗世独立的气节,朴实自然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大而深远。其诗平淡质朴,简洁含蓄,富有意境和哲理,除了传统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本文为读者介绍陶渊明的两首诗《归园田居五首(之其四)》和《饮酒二十首(之其八)》。
归园田居五首(之其四)
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源自《陶渊明集》)
长久告别山水游,现在重归田园,得以在广大无边的林野之间娱乐了。我今日试着带着子侄们,拨开荒丘上的草莽,行走在一处废弃的村落里。见到荒墟,附近就是坟墓堆,于是在此徘徊凭吊,这里曾是先人们的居住之地啊,产生了依依怀古之情。荒墟中,断壁残垣处有遗弃的灶台,毁坏的井台,桑树、竹子之类的植物也因为无人管理而成为朽枯之株了。
我于是询问了在荒墟里的打柴人,此处的居民都到哪里去啦?砍柴的山民回答我,一村的人都已死尽,没有剩余啊。唉,前人说,“一世异朝市”,看来这话一点不假呀。人生变化无常,世事难料,如虚幻一般,最终都是归为空无!
一世异朝市,意为经过三十年的变化,国家政情与市面就大不相同了。一世,代指一代,以三十年为限。比喻变化很快,使人有沧桑之感。
诗的开头有欢愉快乐之感,归隐田园是那样的轻松愉悦。诗人之所以如此欢娱是因为他看轻名利富贵,并不执著于俗事的得得失失,抛弃尘世名利情的纠缠,心中安泰而和乐。
诗人游走到了荒墟、丘陇,眼前是败坏的井台,腐朽的枯木,累累的荒冢。想当年,这里是男耕女织、熙熙攘攘的村落,繁荣热闹,而今无人问津,荆棘丛生。
诗人因此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世事变幻无常,一切终归空无!
人在世间,到头来能够留下什么呢?金钱、权势、富贵,能带走哪一样?人最后归为尘土,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最终一切成空。因此,何必苦苦的为功名富贵如此牵肠挂肚呢?
饮酒二十首(之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源自《陶渊明集》)
东园有一颗青松,被繁杂的草木拥簇着,不显其奇异的姿态。秋露凝结为霜,使百草衰落,于是青松显得卓立高耸起来。树木连成一片,不觉青松之高,青松独立之时,方显其奇特之处。
饮酒之时,发现众林之中青松独特的品质,我提着酒壶走到树下,手抚寒柯,举目眺望着远景。人生在世一场梦,生命短促,为何还要被尘世间的俗事和名利情纠缠不已呢!
这是一首借物咏志诗。诗人寄意于美酒,是借酒寓忘世之情,寄意于青松,是借寒松的傲霜斗雪、卓然奇特来寓自己坚贞不屈、端正独立的品性。
诗人志向高洁,并不追逐于世俗的名利和权势,这些并非诗人所求,相反为诗人所厌恶。诗人喜爱祥和的田园生活,清静无为,无忧无虑,这是因为心中释然,不为外物和名利情牵动身心,因而和乐欢愉,心态安然。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修为,诗人因此已经了悟人生,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同一般人有了很大的差异。因而发出了“吾生梦幻间”的感慨。
人生如梦,短短一生,所为何来?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如此短暂的人生,难道只是困在尘世这张大网里为了名利情而纠缠、束缚吗?何不脱网而出,寻觅生命真正的归宿呢?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参考文献:
《陶渊明集》,三晋出版社(山西古籍),2008
《新译陶渊明集》,三民书局,2017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