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骑青牛。(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文献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于众手,内容广博,融合先秦诸子的思想。《淮南子》于20世纪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译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节译本,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为读者介绍《淮南子》中《道应》篇的部分内容。
【原文】老子曰:“贵以身为天下,焉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矣!”
[大意]老子说:“看重自身而为天下人,有这种美德的人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爱惜自身而为天下人,有这样美德的人可以将天下寄讬给他。”
【原文】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是故“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大意]老子说:“知道保持平和纯厚之气的道理叫做‘常’,懂得这种‘常’的称为‘明智’。纵欲贪生就会有灾殃,欲念支配淳和之气就会逞强。”
所以“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原文】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也。”
[大意]老子说:“修养好自身,他的德性就会真实纯正。”
(一)大王亶父珍重生命
大王亶父住在邠的时候,翟国人经常来侵扰。于是大王亶父拿着皮革、布帛和珍珠玉石赠送给翟国人以求和好太平,但翟人不肯接受,说他们要的是地盘而不在乎财物。大王亶父向百姓解释说:“和人家的兄长一起生活而杀死他的弟弟,和人家的父亲一起生活而杀害他的儿子,这样的事情我是做不出的。大家都好好地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吧!当我的臣民和当翟国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呢?况且我听说了,不能因贪得养生之物而伤害性命。”
于是大王亶父拄着手杖离开了邠地,百姓们成群结队地跟随着他离去,后来在岐山下建立了周朝。大王亶父可称得上保重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因财物而伤害自身;即使贫贱,也不因为贪利而拖累形体。现在有人从祖先那里接受了爵禄,就生怕会丧失,而对来之不易的生命却轻易地抛弃,这难道不糊涂吗?所以《老子》说:“看重自身而为天下人,有这种美德的人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爱惜自身而为天下人,有这样美德的人可以将天下寄讬给他。”
注:大王亶父,即周太王,姬姓,周氏,名亶,又称古公亶父、或古公亶甫,是周部落首领,周朝之先祖。因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周灭商朝后,认为“王气”始于亶父,故追尊为太王。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继承了后稷、公刘的事业,积德行义,得到民众的爱戴。
(二)詹何答中山公子魏牟
中山公子魏牟对詹何说:“我虽身处江湖过着隐居避世的生活,但心中还是老惦记着朝政,我该如何办才好呢?”詹何回答说:“就珍惜生命吧!能珍惜生命也就能轻视利欲。”
中山公子魏牟又说:“我虽然知道这个重生轻利的道理,但还是无法战胜这名利的欲念。”詹何回答说:“你不能自制欲念,那么就听其自然、顺随它。听其自然、顺随它,你的精神就不会出毛病。反过来,你既不能自制欲念,又要勉强压制不愿顺随,这才会受到双重损伤,如受到这双重损伤的人就不会长寿。”
所以《老子》说:“知道保持平和纯厚之气的道理叫做‘常’,懂得这种‘常’的称为‘明智’。纵欲贪生就会有灾殃,欲念支配淳和之气就会逞强。”所以“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注:詹何,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楚国术士,认为“重生”必然“轻利”,反对纵欲自恣的行为。
(三)詹何答楚庄王
楚庄王问詹何:“怎样才能治理国家?”詹何回答说:“我只明白修养自身,而不知道怎样治理国家。”楚庄王又说:“我现在能够登位为君执掌朝政,希望学习一些持守国家的方法。”
詹何于是接着说:“我还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得很好而国家却乱哄哄的事例呢!我还同样没有听说过自身不修养而国家治理得很好的事例呢!所以治国之本在于治身养性,我不敢以一些枝末的内容来回答您。”楚庄王听后说:“说得好。”所以《老子》说:“修养好自身,他的德性就会真实纯正。”
(待续)
責任编辑: 申思茗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