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騎青牛。(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文獻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淮南子》於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為讀者介紹《淮南子》中《道應》篇的部分內容。
【原文】老子曰:「貴以身為天下,焉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矣!」
[大意]老子說:「看重自身而為天下人,有這種美德的人可以將天下托付給他;愛惜自身而為天下人,有這樣美德的人可以將天下寄託給他。」
【原文】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是故「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大意]老子說:「知道保持平和純厚之氣的道理叫做『常』,懂得這種『常』的稱為『明智』。縱欲貪生就會有災殃,慾念支配淳和之氣就會逞強。」
所以「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
【原文】老子曰:「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也。」
[大意]老子說:「修養好自身,他的德性就會真實純正。」
(一)大王亶父珍重生命
大王亶父住在邠的時候,翟國人經常來侵擾。於是大王亶父拿著皮革、布帛和珍珠玉石贈送給翟國人以求和好太平,但翟人不肯接受,說他們要的是地盤而不在乎財物。大王亶父向百姓解釋說:「和人家的兄長一起生活而殺死他的弟弟,和人家的父親一起生活而殺害他的兒子,這樣的事情我是做不出的。大家都好好地在這個地方生活下去吧!當我的臣民和當翟國人的臣民有什麼不同呢?況且我聽說了,不能因貪得養生之物而傷害性命。」
於是大王亶父拄著手杖離開了邠地,百姓們成群結隊地跟隨著他離去,後來在岐山下建立了周朝。大王亶父可稱得上保重生命的人。即使富貴,也不因財物而傷害自身;即使貧賤,也不因為貪利而拖累形體。現在有人從祖先那裡接受了爵祿,就生怕會喪失,而對來之不易的生命卻輕易地拋棄,這難道不糊塗嗎?所以《老子》說:「看重自身而為天下人,有這種美德的人可以將天下托付給他;愛惜自身而為天下人,有這樣美德的人可以將天下寄託給他。」
註:大王亶父,即周太王,姬姓,周氏,名亶,又稱古公亶父、或古公亶甫,是周部落首領,周朝之先祖。因廣施仁政,令不少部落歸附。周滅商朝後,認為「王氣」始於亶父,故追尊為太王。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古公亶父繼承了後稷、公劉的事業,積德行義,得到民眾的愛戴。
(二)詹何答中山公子魏牟
中山公子魏牟對詹何說:「我雖身處江湖過著隱居避世的生活,但心中還是老惦記著朝政,我該如何辦才好呢?」詹何回答說:「就珍惜生命吧!能珍惜生命也就能輕視利慾。」
中山公子魏牟又說:「我雖然知道這個重生輕利的道理,但還是無法戰勝這名利的慾念。」詹何回答說:「你不能自製慾念,那麼就聽其自然、順隨它。聽其自然、順隨它,你的精神就不會出毛病。反過來,你既不能自製慾念,又要勉強壓制不願順隨,這才會受到雙重損傷,如受到這雙重損傷的人就不會長壽。」
所以《老子》說:「知道保持平和純厚之氣的道理叫做『常』,懂得這種『常』的稱為『明智』。縱欲貪生就會有災殃,慾念支配淳和之氣就會逞強。」所以「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
註:詹何,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楚國術士,認為「重生」必然「輕利」,反對縱欲自恣的行為。
(三)詹何答楚莊王
楚莊王問詹何:「怎樣才能治理國家?」詹何回答說:「我只明白修養自身,而不知道怎樣治理國家。」楚莊王又說:「我現在能夠登位為君執掌朝政,希望學習一些持守國家的方法。」
詹何於是接著說:「我還沒有聽說過自身修養得很好而國家卻亂哄哄的事例呢!我還同樣沒有聽說過自身不修養而國家治理得很好的事例呢!所以治國之本在於治身養性,我不敢以一些枝末的內容來回答您。」楚莊王聽後說:「說得好。」所以《老子》說:「修養好自身,他的德性就會真實純正。」
(待續)
責任編輯: 申思茗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