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设计兴建中多次显现神迹。(图片来源:Adobe Stocks)
北京在辽和金代都做过都城,元代称为大都,更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在元朝末年,北京城市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但是北京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却更突出了。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力量,仍然来自退守到关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他们一直想打回北京,复辟元朝。将明朝的京城迁到北京,将能更有效地组织力量,抵抗元朝残余势力的侵犯。明成祖就曾多次从北京出发,征讨瓦剌等蒙古贵族。
明成祖在北京镇守过二十多年,既熟悉那里的一切,又有深厚的感情,建都北京,自然更能巩固国家的统一。永乐元年以后,明成祖就多次命令将江苏、浙江、山西等九省大批富足的居民迁到北京。
公元1416年,他命令文武大臣讨论营建北京城的方案。第二年,任命泰宁侯陈为营建北京的总指挥,前后从全国各地招来二十多万工匠,上百万的民,还有难以计数的军队。建城所需材料来自全国各地。
永乐四年开始,成祖开始筹建紫禁城,并派人前往四川、湖广、浙江等地采购木材。《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载,在四川白水江采办木材时,没等人动手,便有若干大木滚入江中,自己等待运往北京。成祖闻之大喜,将此山命名为“神木山”,并在江边立碑建祠。这一神迹不仅预示了迁都北京是吉兆,也为世界留存了现今最大的木结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
城砖与墙砖,则在山东日夜烧制;宫内铺地的“金砖”(大方砖),则烧制于苏州。
营建北京,主要是建设宫城(紫禁城)和皇城(包括祭坛和官署)。明代的紫禁城建在元代皇宫大内的旧址,但略向南移,南北方向上则扩大了许多,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周围城墙高十多米,在东西南北的正中分别有东华、西华、午、神武四座城门。午门南面是皇城的南门,称承天门,就是今天的天安门。皇城外有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中的宫殿分前后朝,前朝(外朝)有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后朝有乾清宫、交泰殿、保宁宫三大殿。六座大殿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非常严整。
营建北京的工程中,明成祖重用了一个能工巧匠蒯(kuǎi)祥。蒯祥是苏州人,出身于木工世家。他父亲主持过南京城宫殿木工活的制作。蒯祥也学得一手好手艺,建房造屋,估计尺寸,量度长短,布置间架结构,与设计不差分毫。他还精通泥、石、漆、竹等手艺。据说,他能够双手各拿一支笔,同时画两条龙。画成后,两条龙龙身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
蒯祥隶属于工部管辖。紫禁城开始修建后,他被明成祖召到北京,担任“营缮所丞”(负责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紫禁城的布局,多出于他的巧妙设计。他还常常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据说,有一次,一个木工锯皇极殿宫门门槛时,不小心将木料锯短了一尺。这根木料是缅甸进贡的珍贵巨木,这个工匠立即面临大祸,吓得没了主意。蒯祥来看后,端详了一会,说:“没有关系,可以补救。”他让闯了祸的木工将木料的另一头也锯短一尺。那木工却不敢下手。蒯祥便接过锯来就锯。锯完,按尺寸另外雕刻了两个口中含珠的龙头,用活动头装到锯短了的门槛上。再把门槛安装到门上,尺寸完全吻合,而且便于拆卸。这种装置,被称为“金刚腿”。
还有一次,宫殿上梁时,一端的头怎么也投不准,在场的工匠毫无办法,又请蒯祥来解决。他爬到梁上,看准位置,猛一斧头,两根梁木就服服帖帖地吻合到一起了。蒯祥因此被人称为“蒯鲁班”。他后来做到工部尚书(负责建筑、制作的最高长官)。直到明天顺年间,明朝宫廷内的所有营缮、建筑,都还由他负责。
经过多年的修建,北京宫城与皇城终于基本建成。明成祖于公元1420年,正式将京城迁往北京。原京城应天府,改为南京,作为副都。
永乐大帝为“控四夷以治天下”,采纳道衍的建议迁都北平,并由道衍主持北京城的设计。道衍按照天上的星宿排列布局,使天上紫微宫与人间紫禁城遥相对应。为克煞元大都残存的王气,他将北京城整体的中轴线向东偏移,元朝大都的中轴线就落于西面的白虎位置,以此克煞、威镇元朝残余的王气,元大都所在的玄武位置,也因此被废除。
现在北京的景山,就是当时道衍废掉元大都的玄武后,派人堆出的人工的山,作为整个北京城的玄武靠山。若从高空俯瞰煤山(即景山),就像是尊盘腿而坐的大佛。
高空俯瞰景山图。(网络图片)
朱棣承天命当为“太平天子”,为协助这位传奇的天子,道衍法天象地为大明王朝营建了这座传奇的紫禁城,还有他参与编纂的鸿篇巨著《永乐大典》以及由他设计铸造的永乐大钟,道衍在这段与明成祖的宿缘中,也用尽了全部心力。
明成祖营建北京有通盘的安排,他吸取了过去多个朝代的经验。街道规划得很整齐,几条干线、支线把整个市区划成许多四四方方的小块。有比较完整的下水道系统,有许多中心建筑。从明成祖到北京以后,前后卅多年,重新把北京建成了当时世界各国首都中建筑合理、有规划、最先进的城市。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