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长城正在走向死亡,中华文明古迹被毁坏,令人痛心!(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传说在秦始皇时代,有一对新婚夫妇范喜良和孟姜女,才结婚三天,范喜良就被征去修长城,没多久即因过度劳累和饥寒交迫而亡,孟姜女万里寻夫,千辛万苦来到长城,听闻噩耗,悲从中来,放声大哭,瞬间哭倒长城800里!
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不幸的误传,那么,真实的长城和现在的长城面貌如何呢?
孟姜女哭长城 原为误传
孟姜女是春秋时齐国的故事。后人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将杞梁讹传为范杞梁,而作孟姜女寻其夫范杞梁哭倒长城的传说,还有些人根据此事立庙作像。其实孟姜女哭倒的长城,并非秦朝时的长城,乃是齐国长城。明代作家冯梦龙在其所著《东周列国志》中于几百年前便作澄清:
齐庄公之大将杞梁战死于且于门,“其妻孟姜氏奉夫棺,露宿三日,抚棺大恸,涕泪俱尽,继之以血。齐城忽然崩陷数尺,由哀恸迫切,精诚之所感也。后世传秦人范杞梁差筑长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闻夫死痛哭,城为之崩。盖即齐将杞梁之事,而误传之耳。”
秦始皇筑长城 丰功伟绩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下令将原秦国故地与原六国境内旧道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为天子巡行天下的驰道。驰道中间称为“御道”,两侧称“旁道”。驰道宽阔平坦,在上面驾车速度极快。据汉代人记载,在驰道之上半日即可飞驰二百里以上。
秦始皇下令修数条以咸阳为中心之辐射状驰道。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东至成山头(今山东荣成),南至南海郡(今广州),西南至滇(今云南滇池附近),西至陇西郡(今甘肃岷县)。驰道宽十至十五丈,逢山开山,遇河架桥,路面全用石灰加胶土夯成。这些驰道,历经两千多年风雨,至今有些路段仍可见当年路面之形,可见其质量之高。
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屡次侵犯之患,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抵御外袭,并派遣蒙恬出兵讨伐。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各国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南侵,给后世留下一条举世闻名之万里长城。
秦始皇下旨命扶苏前去边关历练,协助蒙恬将军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修筑万里长城实是秦始皇最重要的丰功伟绩之一。后世伟人孙中山先生如是评论长城:“所以秦汉以后之事功,无一能比于大禹之九河与始皇之长城者⋯⋯”“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
长城作为当今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不只其自身作为人类文化、技术之奇迹流传于后世,而且正是由于这万里长城的存在,有效排除了对中华大舞台神传文化演绎之干扰,使中华正统文化得到保护。
人为破坏甚钜 山河变色
3年前,陆媒大量报导万里长城的90%正在走向死亡。2015年9月开始,有中国摄影师沿着长城路线,开始了对长城遗址的专题拍摄,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途径8个省、市、自治区,总行程约15,000公里,直至2017年7月。
如今长城的90%已经变成无人问津或被人为因素毁坏的“野长城”,其命运令人忧心不已。除了自然因素,铁路、高速公路、地方道路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长城的首要威胁。有些地方在进行基础建设时,若与长城遗迹冲突,直接将长城墙体毁掉;不少居民为了开垦田地,将长城墙体铲削破坏;或利用长城夯土的坚固性在墙体中掏挖窑洞,用于居住或圈养牲畜。
尽管自长城1958年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上亿的游客,还作为国家外事礼宾接待场所,但主要都在北京内八达岭的长城进行,这部分还不到整体长城的1/10,长城真正的主体恰恰是那些蜿蜒在高山峻岭之间的残垣断壁,这部分占了90%。
由于长城沿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再加上人为因素的破坏,破损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在西部干旱荒漠区,多数地段都已被流沙埋于底下。长久以来对长城古迹的肆意破坏,使得美丽山河不再,呜呼哀哉!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