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网络图片)
溥仪的西式酒会
老佛爷慈禧开洋荤,吃的便是北京饭店的出品。而于末代皇帝溥仪而言,北京饭店的西餐在他的人生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22年12月3日,溥仪大婚典礼的第三天,他专门派人到北京饭店定购了丰盛的冷食、糕点和香槟——他要举办一场西式酒会,招待前来向他祝贺的各国驻京使节。
大婚第三天,办了一场西式酒会,招待各国使节。
虽说老佛爷当年也款待过洋人,可都太过正式。溥仪这次举办的是很轻松随意的非正式酒会,并且首次实现了男女同席。当时以“逊位皇帝”身份出席的溥仪,没穿龙袍,更没坐龙椅,而是牵着“皇后”四处走动和各种人Say Hello,俨然一对儿洋范儿交际咖。酒会正式开始后,在众人的注视中,溥仪优雅地拿起一杯香槟走向大殿宝座的台基,先是环视了一下四周,然后用纯正的英语向现场的来宾致了全英文谢辞,说完便举起手中的香槟请大家尽情享用。
说话夹杂英文的“亨利”
如果说裕德龄是慈禧在西餐方面的引路人,那么于溥仪而言则有两个人帮助他打开了味蕾——庄士敦和伊丽莎白。1919年3月,经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引荐,毕业于英国牛津的苏格兰人庄士敦受聘为溥仪的英文老师。事实上,他对溥仪的影响,用溥仪自己的话说就是:“他教的不只是英文,或者说,英文倒不重要,他更注意的是教育我像个他所说的英国绅士那样的人。”
耳濡目染之下,“小皇帝”开始学着庄士敦的样子穿西装,大量置办可以配在身上的各种零碎:怀表、戒指、袖扣、领带……当然绝不仅仅如此,辫子也剪了,眼镜也配了,为了骑自行车把宫里的门槛也砍了,在紫禁城里装上了电话机后居然还把胡适“电召”进宫聊了聊天。嗯,这位末代皇帝还有了自己的英文名——亨利。
在哥哥溥仪的感染下,溥杰也学骑车。
有一段时间,宫里经常能听到“亨利”跟他的伴读发号施令:“威廉姆(溥杰),快把我Pencil削好,好,放在desk上!”“阿瑟(溥佳),today下晌叫莉莉(溥仪三妹)他们来,hear外国军乐!”短短几年,这位中国王朝的末代皇帝被庄士敦这个苏格兰人打开了全新的人生……
那么,伊丽莎白是谁?必然跟英国女王没有半点儿关系,但她的中文名众所周知——婉容。在天津长大的婉容,自小就有两位洋人家庭教师,正是由于这样的成长背景,让她和当时已开始接受西方教育的溥仪很是对路。这一对身居深宫之中的年轻夫妇甚有情趣,俩人最爱做的就是两件事:其一,每天都用英文互传小纸条儿,纸条儿内容可想而知……
其二,吃西餐。
虽然在婚前已被庄师傅疯狂灌输西方文明三年有余,但溥仪之于西餐的“第一次”确是献给了婉容:婚后不久,禁不住婉容的再三“怂恿”以及强烈好奇心的驱使,溥仪决定尝一次“洋饭”,于是叫太监到使馆区的六国饭店打包了一大套带回到宫里。
但当一大桌一道赛一道模样古怪的菜真真实实地呈现在面前时,溥仪显然有点儿恍惚,这个看不出来是个啥,那个更不知道怎么下手,拿起筷子小心翼翼夹了个菜送进嘴,瞬间大呼小叫:“太难吃了!太难吃了!” 面对此番狼狈的情境,婉容好一番取笑。而于溥仪而言,虽然这第一次的客户体验不是很美好,但他显然对这自己首次涉足的领域有着十足的兴趣,兴致勃勃地拉着婉容让她手把手地教授吃西餐的正确姿势——就此,婉容一个不小心就成了开启溥仪西餐之路的启蒙导师。
不过,真正引领溥仪在西餐之路上走上正轨的还得是他的洋教师庄士敦。庄士敦对学生溥仪施行的是360°全方位立体式无死角的西化教育,既然“皇帝”开始吃西餐,那么他的饮食生活自然也要开始向一个标准的洋人看齐。1923年8月25日,一份名为《实事白话报》的报纸登载了一条以《清室添设番菜厨房》为题的新闻:“清帝宣统喜食大餐,现在养心门外设立番菜厨房,由某番菜馆延得庖师四人进内,已于二十三号开办。”
西餐的牛排在现如今的很多国人眼里,依旧是茹毛饮血的感觉。
不知是不是通过当时仍在紫禁城内发行的“宫门抄”(宫廷官报,张贴于宫门,主要内容是宫廷动态)获取的情报,这条新闻切实得很:1923年,宫中将御茶膳房裁撤,设立野意膳房,做中餐,与此同时“番菜房”成立,主攻西餐,并且配备了四名“番菜”厨师:刘广荣、李金泉、宋景春、傅庆福。没过多久,溥仪总觉得中国人做西餐怎么也不可能比得上洋人,于是立即下“旨”,让跟着庄士敦一起来中国的洋厨进宫赴任。
那段时间,为了配合洋厨做西餐,溥仪的厨房一次就添置了银质的刀叉勺各20把,咖啡壶3把,银盘、银碗各20件,然后,因为每到夏天溥仪都特爱吃冰淇淋,为此厨房还特意准备了两个冰淇淋桶,以备不时之需。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专为溥仪特别烧制了一套白地紫龙纹饰的西餐套件,包括汤盆、大、中、小号盘、碗等一共40多件——这可能是全宇宙史上唯一的一套中国宫廷订制版西餐餐具吧!
当然,除了吃得到位,在西餐礼数方面庄士敦也对溥仪循循善诱:“假如皇上将来出现在伦敦,总要经常被邀请参加茶会的。那是比较随便而又重要的聚会,举行时间大都是星期三。在那里可以见到贵族、学者、名流,以及皇上有必要会见的各种人。衣裳不必太讲究,但是礼貌十分重要。如果喝咖啡像灌开水,拿点心当饭吃,或者叉子勺儿叮叮当当的响,那就坏了……”
溥仪日渐爱上了西餐,最高兴的自然是打心眼儿里向往西方生活方式的婉容。在紫禁城里时,成婚后的溥仪每天都要和一后(婉容)一妃(文绣)一起用膳,婉容和溥仪都喜欢西餐,可文绣显然吃不惯,于是为了将就两位女人,溥仪便安排了每天的用膳日程:早膳和婉容一起吃西餐,而到了晚上则带上文绣一起吃中餐。不过没过多久,三人同桌而食的局面就维持不下去了,在吃饭这块夫妻三人就此分道扬镳,各奔“中西”。正所谓吃不到一块是感情的死穴,所以这也可以算是他们后来感情发展史的一次先期预演吧。
所长有一个问题没想明白:皇帝用餐每顿应该会有很多盘菜吧?为什么不能中餐和西餐都摆一些来让老婆们都满意呢?
1924年11月5日,上午9点时溥仪还在储秀宫里跟婉容啃着苹果嘻嘻哈哈聊着天,下午还没到3点,这位末代皇帝就携家带口裹着铺盖卷被二十个扛枪大兵轰出了紫禁城。出了宫的溥仪在北京城短暂停留几个月后,在转年的“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坐着火车到了人生第二站:天津。
天津的日子显然要比在紫禁城里舒服自在得多,不但洋楼里拥有抽水马桶和暖气,“帝后”这二位洋饭兴趣小组成员亦如鱼儿得水一般在天津享受得好不快乐。家里配有将近二十个厨师,其中有六个主攻西餐,但溥仪在家吃饭的次数并不多,每月顶多一两次,多数时候都是被婉容拉着开上他们新买的别克六缸宝石蓝色小轿车以八十迈的疯狂速度奔赴租界下馆子。
婉容自小在天津长大,心中自有一份完美的吃喝地图:英租界的利顺德他们去的次数最多,煮鳕鱼、清鸡汤、油酥盒子、炸比目鱼、牛里脊肉扒素菜、烤火鸡、生菜沙拉、奶油栗子粉、英式小点心,再来点儿德国雷司令、法国赤霞珠,香槟、白兰地同样应有尽有……
天津利顺德餐厅几经翻新后,如今已是某国际酒店集团旗下的豪华酒店。
溥仪小两口每次都能酒足饭饱不亦乐乎。偶尔的下午,他们也会过来利顺德的咖啡厅喝喝咖啡,听听西洋音乐,赶上心情好,溥仪还会给陪同一道的“皇室”人员每人点一杯咖啡,然后借题发挥,给大家讲一讲喝咖啡的学问。
如今的利顺德地下一层是展现酒店150多年历史的利顺德博物馆,复原了很多“老画面”。
在相距不远的德租界,起士林的VIP名单里同样有“帝后”二人的名字,炸猪排、罐焖牛肉、奶油芝士烤杂拌、奶油酸牛柳、红菜汤、肉杂拌汤都是这家的招牌菜,餐厅领班自然熟识两位贵宾,每每他俩到店,都会热情推荐新出的特色菜,不过溥仪小两口自有心头好,像德式糕点、奶油冰淇淋、果料刨冰就特合他俩的胃口。
法租界的正昌咖啡店进口各种咖啡豆,现磨现卖,法国大菜也足够地道,不过溥仪对这些都不太在意,独独钟情于法国大厨主理的饼房,家里的面包和甜点统统出自这里。
溥仪当年深爱起士林的西点,不过如今的起士林西饼屋,逛一逛怀旧一下就好,买来吃就算了⋯⋯(亲测后得出的结论⋯⋯)
溥仪对西餐爱得认真,爱得深沉,甚至爱屋及乌。1928年的一天,溥仪在利顺德吃到了一份煎肠,觉得味道着实不错,于是忙打听是谁的手艺。一个叫王丰年的厨师从后厨跑出来“觐见”,深得溥仪赏识,于是很快便成了“御厨”。如此这般的情境同样出现在了正昌咖啡店,西点烘焙高手于清和也被“圣上”收于帐下。
溥仪对西餐爱得认真,爱得深沉,更爱得执着。1931年11月10日,溥仪乔装打扮顺海河抵达大沽口,坐上了“淡路丸号”日本商船奔赴东北,自此,前后长达七年的天津滋润小日子宣告结束,不过,“皇帝的美味日常”并未就此完结,因为没过多久,一道“谕旨”就把王丰年和于清和召去了长春。
溥仪显然是一个执著到骨子里的人,不光执著于复辟帝制这个“人生终极梦想”,同时还一直在兼顾着执著于自己的“味蕾信仰”。伪满的所在地长春虽是“新京”,但毕竟客观所限无法满足这位在吃喝方面从不含糊的“皇帝”。对此,溥仪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追求味蕾上的花样和口味,便下令让在天津的办事处和北京的亲属,长期根据他的需求代购各种食品或茶膳房的原料,代购清单里有各种京津小吃、茶叶和水果,当然更少不了藏在心底的“那一口儿”:1939年1月19日,天津静园办事处致函“帝宫司房”毛永惠,其中谈到遵嘱在天津购买糕点之事。信中说:“前传买阿华田麦乳精及面包干、饼干等,今买得阿华田面包干六盒、饼干六盒。惟阿华田麦乳精现因无货,故买华福麦乳精六盒。”
长春的几年,溥仪的伪宫中一如既往地专设了一个西膳房,由天津过来的王、于两位“爱厨”主事。一般情况下,一个月里溥仪至少要吃上十天八天的西餐,有时也有可能连吃半个月,常规菜单是两个菜、一个汤、一个点心,再加上面包、水果,有时来一杯鸡尾酒,有时则喝一点葡萄酒或者白兰地。如果外出巡幸,溥仪肯定会带上西餐厨师,而若要在伪宫中“赐宴”,那么不出意外也一定是西餐。平日里溥仪的西餐都由伪宫的西膳房来负责,但举办宴会的菜则要由日本人指定的大和旅馆来拟定并包办制作,不过溥仪个人的那一份除外,仍由“内廷”的厨师自行完成。当然,溥仪的那一套菜不论菜式还是花样都要与宴会保持一致,为此,厨师会在事前专门到大和旅馆去核对菜单甚至做法,以确保宴席不致出现太大的偏差。
1934年7月,溥仪的父亲载沣带着溥仪的弟、妹们到长春,“皇帝”大摆家宴。虽是家宴,但“皇帝”亲自立下的“宫”里的规矩不能破,只要是宴,就得是西餐,甚至坐席位次的排列也一定要依由西方的规则。按照溥仪的安排,他一脚迈进宴会厅,宫廷乐队就马上开始演奏,至于奏的什么曲子,当事人溥仪在多年后早已记不起来,但那种Feel却很难忘:“他们爱奏什么就奏什么,反正喇叭一吹起来,我就觉得够味。”伴着西洋音乐,溥仪一家起立举起香槟并高呼:“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听到这个,溥仪已然酒不醉人人自醉。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