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当王羲之与兰亭遭遇文革时

 2015-01-31 23:0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王羲之(303年-361年),山东琅玡临沂人,中国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誉为古今之冠,有“书圣”之称。梁武帝萧衍评价其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酷爱其书法的唐太宗亦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王羲之最为有名也最为人熟知的是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据说,他是在兰亭这个地方写就的。

公元350年,王羲之被东晋朝廷任命为会稽内史。他听说山阴道上有个叫兰亭的地方,山峦迭嶂,丛林茂密,竹影摇曳,别有一番恬情的山林野趣,于是在353年的一天,与一群文人雅士共同前往兰亭踏青,并举行了当时江南流行的临水洗涤、拔除不祥之气的活动“修禊”。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赋诗,好不快意。

太阳快落山时,一干人等共赋诗37首,有人建议将这次“修禊”的诗篇汇编成集,并公推王羲之撰写序言,孙绰撰写后序。王羲之遂藉着酒兴一气呵成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序言不仅文风清秀,字字似“天马行空,游行自在”,是古代序跋文中的佳品,而且其书法造诣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公元355年,王羲之称病弃官,定居在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361年,王羲之病逝,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晋穆帝赠其为“金紫光禄大夫”,而王操之、王献之等子孙遵父旨坚辞不受。在王羲之的墓旁边,子孙筑室为庐,守墓尽孝。这项家规一直流传至今,因此附近形成了一个村落,名叫“羲之村”。

不过,一千多年前的王羲之没有想到的是,本想找个安静之所躲避世事的纷扰,却不料死后依然不得安生。文革“破四旧”期间,王羲之的墓碑被推倒,墓道门也被拆掉,好在王家子孙不仅偷偷的把墓碑抬到水渠底下,使其没被敲碎,还悄悄藏匿了几块石料。文革后修复时,其子孙才将保存的墓碑和石料拿出来。

而因《兰亭集序》而名声大噪的兰亭,也成为了文人的心中圣地。景仰者去兰亭流连凭吊,1600年间从未断绝。但在文革期间,兰亭亦受到殃及而被毁坏,乾隆御制的兰亭碑,也被毁。

在文革期间,有着类似经历的又何止王羲之墓和兰亭?一个文革带给中国人的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劫难和痛苦。

来源:大纪元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