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孩子进入青春期,孩子们总渴望避开成人独自应对自己的“小世界”,但却并不总是得心应手。即便是那些看起来令人羡慕的孩子,也难免有其不为人知的烦恼和沮丧。每个人都不缺乏不喜欢自己的时候,不缺乏认为自己缺乏能力、魅力不足或者没有价值的时候,但是,如果不能恰当地理解、期望自己,就会陷入自我冲突,严重者就会出现抑郁症。如何认识自己并与自己友善相处是我们的孩子一生的功课,青春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摸底考试”。
当然,如何接纳自己是一个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不管性别,无论年龄。不仅人人有,而且时常会有,不同的是各自的理由和程度不同。身为师长的我们,若要帮助孩子,自己也要先过这一关。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常见的烦恼如下:
(1)身体方面的不理想。比如残疾或长期患有某方面的疾病,比如男孩瘦弱、矮小;女孩子容貌不够秀丽、肤色偏黑、身材不理想以及不善运动等。
(2)成绩不佳。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绩是学校内外评价孩子的最主流的标准,孩子成绩落后便丧失诸多获得荣誉和认可机会,背负很大的压力等。
(3)家庭因素。其一家境贫寒,不能和别人一样享受消费,当别人津津乐道于购物、旅游、家居或者其他活动时,自己感到压抑等;其二,家庭不和睦、不温暖,孩子缺乏归属感和充足的爱。
(3)人际关系紧张。缺少朋友,不能和同龄人打成一片,与父母和老师关系不够融洽,不懂得如何和别人交往,不能赢得异性的赞赏和青睐等。
(4)个性有所不足。比如过分拘谨、孤僻,意志力弱,心胸狭小,不善表达,死板不能随机应变,缺乏才华和幽默感,反应迟钝等。
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除了上述之外,孩子在遭遇具体事件的失意或者失败的时候,更容易激起他对自己的不满甚至是嫌弃。一旦如此,孩子将陷入巨大的痛苦和沮丧,长此以往,孩子的身心发展将偏离健康的轨道。
其实,孩子之所以沮丧、自卑,不接纳自己,根本原因并非自己本身或者某件事太糟糕,而是因为孩子对此的理解和持有的心态有问题。很多孩子烦恼的根源是微不足道的,并不是某个事实本身无法忍受,而是孩子对这个事实的看法不恰当。孩子不愿意接纳自己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是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其一,为什么我是这样,其二,为什么我总不能够。
第一类:“为什么我是这样。”这一类问题针对的通常都是不容易改观的现实,比如身高、肤色、父母、家境、性格类型和认知风格等。
对此我有一个切身的体会,记得自己高中时曾经因为个子矮而自卑,就和一个身高一米八几的好朋友诉说这个苦恼,他说:“如果个子矮让人自卑,那么个子高也让人自卑。”这句话让我很意外,但实际上给我很大的触动,身材的高矮不过是一个特点,你认为它是缺点,那就是可怜的无奈,你不在意它,它就一点不算什么。后来读大学,有一段时间迷恋摇滚乐,非常羡慕身边的朋友会弹吉他,就和一位朋友说了,朋友说,其实,这没什么让人羡慕的。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认为这句话太普通,然而,我是真的听进去了。以后我逐渐意识到,一个人有一个特长,或者乐器或者善舞或者健谈,当然是好事,可是没有这项特长也不用自卑。于是,内心就变得平衡。归根结底,不接纳自己,不是因为自己真的糟糕得不成样子,而是自己的认知观念存在偏差,并不公平地嫌弃自己。
另一方面,有些事虽然不易改观,但可以适当地改良。比如身高、容貌和肤色,我们可以通过着装打扮来遮丑;父母不能选择和更换,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使家庭气氛有所改良;家境贫寒,暂时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不去攀比,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比如学业进步)来赢得别人的尊重;性格内向,我们可以慢慢学习别人,即便不能热情奔放,至少可以克服拘谨,淡定自如;逻辑思维或者发散思维差,或者入门慢记忆能力差,我们即使不能在这方面出类拔萃,但至少可以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超越自己。
第二类:“为什么我总不能够。”不能实现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往往出自两个原因:其一这个目标是现实的吗?一个人的目标超过他的能力,这个人便会感到无奈和无能,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制定自己目标,而不要根据目标来贬低自己的能力。其二,目标制定之后,我们真的在努力吗?有没有太急于求成,而忽略事情本身的节奏?再有,我们是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还是在渴望成功的同时浑浑噩噩并没有付出有效的努力?如果我们能够制定恰当的目标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追求“理想目标”,并且能够脚踏实地地一点点做,就很少失败了。
接纳自己最重要的是改变对现状的看法,做到无条件、无成见地正面面对自己的现实。一个人的魅力并不主要取决于其身高、容貌,一个人的成功也不主要取决于聪明,即便不能像别人那样成功,至少我们可以取得我们应有的进步。
对于那些不易改观的,我们完全可以坦然地说一句:“对,这就是我。诸多方面可能不够理想,但也没什么不好。我完全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对于那些可以改变的,我们则可以说:“如果这样的自己,我不愿意做,那就做一个更好一点的自己吧。”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