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一句成名”的古代诗人(图)

 2011-04-02 19:4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南宋诗词研究者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书中,得出一个结论:“唐朝人士,以诗名者甚众。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遂至声闻四驰。”一首诗,不必句句都精彩,一个人,无需事事都拿手,只要一句精,一招鲜,就能声名鹊起,天下闻名。

白居易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得名。《唐摭言》卷七云:“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现在看来,白居易很自信,拿着一首诗,就敢闯京城。顾况很可笑,见了一个年轻人,不问青红皂白,就说房价高,物价贵,京城居,大不易。不过这个顾况还算能够慧眼识才。没有他的“名公先达”,也就没有众人的“游谈延誉”。

贾岛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得名。为了这一句诗,贾岛思考了很长时间。究竟是用“推”字好呢,还是用“敲”字好?为此他还专门和京兆尹韩愈进行了切磋。“敲”打破了夜晚的寂静,惊醒了陶醉的虫鸟。“推”则如悄悄的我来了,悄悄的我又走,不告而进,给人感觉不礼貌。最后两人商定,还是用“敲”。动静合一,以动显静。源于这个故事,中国多了一个词汇,叫“推敲”。作为苦吟派诗人的代表,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成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钱起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得名。当年钱起参加进士考试时,考题是“湘灵鼓瑟”,要求以此作词。“湘灵鼓瑟”出自屈原的《远游》,讲的是舜帝南巡驾崩,其妻娥皇悲伤至极,也死于湘江之滨的故事。钱起的答卷交上来之后,主考官李暐读了又读,爱不释手。尤其是对结尾一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更是“击节吟味久之”,以为绝唱。并说:“此必有神助之耳。”其绝妙之处,就在于描写湘灵鼓瑟,戛然而止,彷佛在绿水青山之间,见到一个刚放下乐器,悠然远去的神女形象。钱起也由此荣登金榜,一举成名。

张祜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得名。这首五绝又题作《宫词》,短短二十字,却写尽了宫人的悲苦:“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诗中的每一句,都嵌着一个数字。特别是“三千里”和“二十年”,一个空间的距离,一个时间的跨度,将宫女的悲惨境地,描写得淋漓尽致,给读者一种无限悠远、渺茫的印象。后来这首词传入宫中,唐武宗病重时,孟才人恳请为上歌一曲,唱到“一声何满子”,竟气亟肠断而死。这种至精至诚的共鸣,恰恰说明该诗的魅力。

如此一句成名者还有很多,孟浩然以“微云谈河汉,疏雨滴梧桐”得名;韦应物以“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得名;李益以“敲门风动竹,疑似古人来”得名;王勃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得名;李贺以“华裾织翠青如葱,入门下马气如虹”得名。一句成名,当然是令人荣耀和快乐的一件事情。但任何人的名文名句,都是艰苦积累和磨练的结晶。只有“两句三年得”,才会“一吟双泪流”。所以杜甫一直坚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写诗是如此,做其它事情也是如此,如果“薄积”就想“厚发”,那是不可能的。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