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发生数起受到媒体广泛关注的劳资纠纷,最后导致多数省份最低工资大幅上调。随着年底临近,近期通胀率的上升不能继续视为只是食品价格的季节性和天气相关性效应的产物,甚至也不能视为只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产物。结构调整正在展开,催生因素正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这一趋势从2005年左右就已经开始,现在不过是产生了看得见的冲击。
随着更高的制造业工资吸引农民离开土地,劳动力成本正在首次成为食品价格中一个实实在在的部分。这种状况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部分地区农业劳动者的工资从年初以来最高已经上涨100%。随着农业劳动力季节性工资与制造业岗位最低工资间的巨大差额继续维持,食品价格中的劳动力权重可能只会进一步增加。
这并不是说工资上涨是食品价格上涨的全部原因,甚至也不是说是主要原因。2008年2月食品价格涨幅达到23.3%的峰值,原因在于供给突变和周期性因素;今年11月,食品价格涨幅达到11.7%,这既是因为天气方面的不利因素,也是因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过去两年,由于中国政府努力抵消全球经济低迷的不利影响,中国的货币环境变得极为宽松。这波新注入的流动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通货膨胀后果。
然而目前,工资正在成为中国食品价格中一个虽然不大但却在不断增大的构成因素。这与中国制造业发生的工资变化是同时进行的。投资者过去分析中国制造企业前景时,从未对劳动力成本予以较大关注,因为工资在商品售价中的比重几可忽略,重要的是其增长速度慢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今年投资者开始关注劳动力成本──工资在整个成本结构中仍显微小,但已非微不足道,且正越来越重要。
工资上涨也不同于当前推高通货膨胀率的其他结构性因素。比如近期通货膨胀有很大一部分是可耕地因贪婪的城市化而缩减造成的。但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新增劳动人口逐步减少,劳动者工资在商品价格中所占权重是最有可能在接下来几年中稳定上升的。
或许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立竿见影地解决这种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中国政府近期推出的遏制食品价格上涨的措施──比如投放多种农产品储备,对蔬菜运输车辆免收过路费,以及有可能采取的价格管制──治标不治本,似乎是更适合遏制2007年到2008年的那一轮食品价格上涨。在那一轮涨价之中,工资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北京方面也不应试图减缓国内的工资增长。随着中国劳动力过剩的状况行将结束以及中国不断向价值链上端移动,市场因素正推动国内的工资上涨。这种态势对于中国逐步向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增长转型至关重要。另外,考虑到大多数中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不高,因此中国劳动生产率继续较快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相反,北京方面应遏制非工资因素造成的通胀,不过这方面情况也很复杂。就货币政策而言,加息对中国国内通胀的影响不会像其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那么立竿见影。虽然收紧货币政策可能会解决中国在房地产市场方面遇到的部分难题,但中国金融体系在将利率上调产生的影响传导至整个国民经济方面效率仍然十分低下。鉴于中国企业依旧仰仗银行信贷作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若要遏制通胀,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2011年实施新的银行贷款配额,新配额的具体方案将于不久后公布。
人民币升值是解决通胀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弱势的人民币会对中国这个商品进口大国的成本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当工人工资基本不计入商品成本时,弱势人民币没有问题,但如今工资似乎在以更快的速度飞涨,被低估的人民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令人愈加担心。
让人民币持续升值可有助于缓解黄豆等以美元计价的主要粮食商品的成本压力。中国当局可能不愿让工资和人民币汇率同时上浮,因两者会给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带来压力。但人民币升值将惠及所有中国家庭,尤其会对最贫困的中国家庭带来极大的好处。另外,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应可继续缓解工资上涨给制造业利润率带来的压力。
反击通胀已成为中国政府近期的头等大事,这一点从上周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发表的政策声明就可见一斑。中国政府应从收紧流动性和加快人民币升值两方面着手,舒缓通胀压力。虽然工资上涨使通胀问题雪上加霜,但这是一个积极情况。中国应确保工人工资逐步提高,并借此推动本国的经济转型,加大对国内消费的依存度。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工资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