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来最热门用语“恐归族”,背后反映出留守老家的老人们今年难过年,也显示年轻人在都市谋生难的压力。
阴历腊月29,按照河南传统习俗要“蒸馒头”。中新社报导,河南驻马店的王先生在妻子的催促下无奈地到超市买年货。他独自拎着购物袋,扶着楼梯扶手,气喘吁吁地爬上6楼,“不买糖了,孩子今年不回家,没人吃。”王先生觉得“这个年一点滋味都没有”。
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深圳工作,王先生家里只剩下4个老人——80多岁的父母亲和王先生夫妇。2月初,王先生夫妇和往年一样问儿子年底何时回家,得到的答案是“加班,不回了”。
事实上,王先生的儿子只是中国众多“春节恐归族”的一员。这是近期中国兴起的一个新名词,指那些在外地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回家团圆的人们。
报导说,“恐归族”的恐惧并非对回家有所抗拒,而是在节日回家的种种烦心事折磨下一种本能的反应。
王太太说,儿子没什么钱,火车票又不好买,才主动申请加班。“我每次一接他电话,他奶奶就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以前读书还有个寒暑假放,现在1年只能回1次,儿子还不回。”
上海的黄小姐也选择加入“恐归”行列。她说,今年没什么积蓄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自己已步入适婚年龄,暂无理想对象的她害怕父母唠叨不停。
一些网站和报纸的问卷调查显示,经济压力、父母逼婚、春运一票难求、同辈攀比压力大等等,是颇为流行的“恐归”理由。
面对儿子讬老乡捎回的礼物,王太太没有心情拆开就放在一边,“我原本打算偷偷汇点钱给他,让他手头宽裕点好回家,可这孩子倔,要面子,不听话。”
社会学家认为,中国有一种传统文化心理叫“衣锦还乡”,所以导致恐归族壮大的局面。目前众多家庭独生子女居多,春节期间留守父母会更容易感到孤独。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