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如今"春江水暖鸭先知"不仅是写景名句而已,更添人生韵味。
此诗是苏轼为韦衮仪收藏画作所题的两首诗之一,然此幅画"春江晚景"却是僧人惠崇所绘。
惠崇之画已杳然无踪,然而东坡的题画诗却因画而知名,至今传颂不已。寥寥二十八字的题画诗,隐然勾画出一幅早春图景,可谓诗中有画。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远谪的苏轼终于有机会离开偏僻的黄州,迁谪至常州,准备安度余生。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驾崩,哲宗继位,苏轼立即得到重用,到了次年三月,迁为官拜四品的中书舍人,此时的苏轼青云直上,可谓志得意满,人生重拾朝气与信心。
苏轼心满意足的回到常州,正逢江南春暖时节,只见桃花盛放、江鲜肥美,正是诗里所描写"竹外桃花三两枝"、"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美景。
诗句以写景为主,但见竹篱外三两枝初绽的桃花,以及一脉春水中姿态各异的鸭群,辅以茂密的蒌蒿与芦芽,以及即将上市的河豚,此情此景,已然令人神往。尤其是苏轼的诗句别有一番感染的力道,诉说"春江水暖"消息的是一群鸭子,格外有韵味。
鸭子身上长满浓密的羽毛,其皮下亦积蓄厚厚的一层脂肪,以阻档寒气侵袭。因此,当春水即将解冻之际,寒意犹烈之时,鸭子总能率先感觉到水温的变化,迫不及待地潜水嬉游。
由于诗人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便提炼出如是精采的诗句了。而蒌蒿与芦芽的新鲜生命力,又带出当令的河豚即将上市的消息。整幅无声静止的"春江晚景"图,透过东坡的生花妙笔,刹时鲜活跃动了起来,读其诗句如见其图。
苏轼以诗人之眼题画,顿使画中有诗;僧人惠崇之画,由于苏轼之题诗,更具诗情了。至此,诗画一体,浑然天成。难怪苏轼评王维诗,曾如是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同源,俱为展现超逸出尘的境界,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而言,洵非虚言。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春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