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茶的习惯,显然晚于饮酒。虽然有人认为我们民族的饮茶,已有上万年的历史,但此说在学术界尚有争议。比较靠得住的文字记录,始见于西汉末年,当时称作"槚",《尔雅》说是"苦荼"。但"荼"是菊科草本植物,"茶"是山茶科木本植物,风马牛不相及。大约是茶味之苦近于荼,才把"茶"也称作"荼"吧!
郭璞注云:"槚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又说槚叶早采的叫"荼",晚采的叫"茗",也叫"荈",也就是老叶粗茶。
到了唐代陆羽着《茶经》时,才把"荼"字减去一横,写成了"茶","荼"字反倒很少有人认识,害得一些念白字的,老是把"如火如荼"念成"如火如茶"。
茶之正式得名如此之晚,可见得饮茶也不会太早。商周青铜器中没有茶具,汉墓出土食品中也不见茶叶,至少说明当时饮茶尚未形成一种风气,或者并非生活之必须。
过去曾有一种说法,认为茶原产印度,是从印度进口的。佛门多饮茶可为明证。甚至有人还言之凿凿,说是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带来的。
达摩祖师从天竺西来,跑到梁武帝那里谈佛论禅,结果话不投机,只好折了一根芦苇做船,渡过长江,北入嵩山,躲进少林寺的一个山洞里,"面壁而坐,终日默然"。
一坐就是九年,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没有察觉,终于双眉尽落,落地而生为茶叶,所以上品的茶叶又叫"珍眉"。湖北鄂西山区有"五峰珍眉",品质甚佳,不知是否为达摩双眉一脉相传?
其实《三国志》和《世说新语》中都有饮茶的记录。
《三国志》上讲,韦曜参加孙皓的宴会,因不善饮酒,便代之以"荼荈"。《世说新语》云,任育长到王导家做客,因不识好歹,便问喝的是"荼"还是"茗",被传为笑柄。
可见三国两晋时,饮茶已是上流社会的高雅习俗,那时节,达摩祖师还没出世呢!
实际上,茶树原产何方,是土生土长还是印度进口,抑或"中外合资",都不要紧,要紧的是饮茶这件事,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爱喝茶,和西方人爱喝酒完全是两回事。西人饮酒乃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气。
西方的人体科学,注意的是体液。他们曾根据血液、黏液、黄疸汁和黑疸汁在人体中的比例,把人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重类型,称之为temperament。这个词,究其本源,实应译为"液质",中国人却译为"气质",就因为中国人是以"气"为"质"的。
中国人认为,一个人的素质和品质,取决于他胸中之气;充盈着正气的是君子,充盈着邪气的是小人,充盈着清气的是雅士,充盈着浊气的是俗气。所以我们常说某人气宇轩昂,某人气度不凡,某人盛气凌人,某人一团和气,某人帅气、俗气、大气、小气、妖里妖气、怪里怪气等等,就是这个道理。
气充盈天地,有清有浊,有雅有俗。就拿香气来说,香而妖,香而艳,香而浓,香而媚者,都是俗气。暴发户的如夫人,浓妆艳抹,珠光宝气,香水洒得愈多,愈是俗不可耐;农夫新割的稻草麦秸,被秋阳暖暖地晒过以后,则最是清香可人。因此甚至有人认为花香不如药香,酒香不如茶香,药与茶,才是至清至雅之物。
何况饮茶也是好处多多。茶能防癌,不像菸有害于健康;茶能醒脑,不像酒多喝乱智。所以历来有禁酒的,有禁菸的,却断乎不会有禁茶的。
事实上茶也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雅士的爱物。中国人在家里要喝茶,出门也要喝茶,上班后第一件事是泡茶,开会时更是人手一杯茶。到中国人家做客,泡茶都是必不可少的。客人来访,主人捧上一杯清茶,既礼貌周全,又全无媚态,则彼此的交往,便完全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果竟无茶水招待,那么,不是主人不通人情,便是客人不受欢迎。"连茶都不泡一杯",简直等于下逐客令。
可见,茶也有交际的功能。所以,中国人不但喜欢请客吃饭,有时也要请客吃茶,比如"吃讲茶"和"吃早茶"就是。
至于清朝官场,则又是一番风味。待客之茶,只作摆设,并不真喝。如果长官谈得不耐烦,要下逐客令,便会端起碗来,说声"请喝茶"。这时,你最好自己知趣,起身告辞。即便不告辞,长官身边的听差也会拉长声调大呼"送客"。这一绝招,不知是谁的发明,也真亏他想得出。可见喝茶也好,吃饭也好,在中国确实是一种文化现象。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喝茶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