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或者说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困扰A股市场良性运行的核心问题。任何一个对A股市场进行展望的投资者,都会也应该关心该问题在2005年的命运。就在2004年12月31日,我们又欣喜地听到了高层将在明年全面落实"国九条",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声音。2004年以来上到国务院高层、证监会主席,下到市场各方对全流通解决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今年全流通将会莅临股市。
去年以来,关于全流通解决方案的传闻就不断流出。国九条出台后,市场热情一度极为高涨。年初四川长虹、吉林敖东、银鸽投资有全流通试点传闻时,其股价都在短期内大幅上涨;一些证券研究和咨询机构业纷纷推出自己的全流通方案;但在数家公司的试点未被受理后,市场顿时哑然。而在下半年市场疲软时,一位前证监会官员称中小板应先试点全流通,股市却报以极端反应大幅下挫。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方面,电广传媒率先试点了"以股抵债",然而这一方案一经推出就遭到各界的广泛批评,有人甚至评价"以股抵债"是完完全全的"空手套白狼"。
虽然国九条出台后成立了股权分置问题小组,但似乎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许多投资者担心,股权分置是一个和计划经济有关的、与生俱来的"原罪"问题,在和非流通股东的博弈中从来没有处于公平地位的流通股东,很难在此关键问题上有所改观。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去年从国务院高层到市场各方都对全流通问题及时解决达成共识;量的积累必将引发质的改变;而且从市场反应来看,搁置全流通已开始让其他利好政策失灵;再考虑到股市可能迎来大扩容,类似中石油、交通银行等超级国企股一旦亮相,如果旧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冒出来,股权分置就更难以解决了。因此,不少市场人士持乐观的态度,认为目前破解股权分置难题"胎动",试点个案或将推出乃大势所趋;或者整体解决方案也可能推出。
二、强制分红是否会作秀
重上市、轻转制、重筹资、轻回报的现象,一直是A股市场的痼疾,投资者给这类上市公司取了个绰号:"铁公鸡"!在2004年12月7日证监会发布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提出"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利润分配的,不得向社会公众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或向原有股东配售股份。"此规定便是被部分媒体和投资者称为利好的"强制分红"。
不过要说强制让上市公司分红是利好,恐怕又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创新"了。因为在规范的证券市场中,公司是否分红、如何分红都是公司股东们自己的事情。业绩稳定但成长性不太好资金回报率不高的公司,股东们当然会选择现金分红。但若公司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公司的总资产回报率相当高,那么将应该分的红交给公司管理产生更好的效益,股东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2004年12月7日,A股市场只用了短暂的反弹对强制分红政策做出反应,并没有用连续的上涨给以拥护。市场并没有对利好麻木,其实,在强制分红政策的背后,是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默许和支持。而且问题的关键是,在股权分置下的强制分红并非真正利好。用友软件2001年实施高比例现金分红后,围绕上市公司高派现利弊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纪鹏对此有精辟的评价:上市公司"吃肉不吐骨头"和"吐一根骨头"并无根本上的差别。
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作为"经济人"的大股东和他们控制的公司管理层完全会做出理性的选择。我们完全可以对2004年报后上市公司的分红现象作这样的猜测:或实实在在超常规地分红,每年将大部分利润分掉,然后回头到市场再融资就是;或真的是作秀,吐一根几乎没有肉的骨头给流通股东们。
对流通股东来说,在上市公司各个类别股东的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不分红心里不是滋味,猛分红心里更不是滋味。要让投资者真正得到公平待遇,必须解决股权分置等根本制度问题。
三、分类表决是否会水
2004年12月7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该《规定》中的分类表决制度,是国九条出台以来最具实质性的利好,完全有可能改变我国证券市场设立以来社会公众股东没有实质性话语权的局面。"中小股东终于有了话语权!"各个媒体都这样评价。但就在政策出台时,就有人士担心分类表决制可能成水场合。
《规定》对分类表决制的表述有"经参加表决的社会公众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一句,有可能给分类表决制的实施投下阴影。因为此前,备受市场质疑的电广传媒"以股抵债"案和遭到媒体"口诛笔伐"的宝钢股份再融资案,就已经给流通股东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果然不出所料,首例分类表决就让投资者大失所望。实际上,真正能够在网络十分堵塞的情况下通过网上投票的流通股只有89万股,其中的多数反对票并未能够阻止大股东的配股议案。此后,民生银行及华北制药等公司也分别实施了分类表决网络投票。但遗憾的是,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比例都较少,在流通股股东中并不具代表性;或是参加表决的流通股东中,机构投资者占据绝大多数,表决事项的决定权由机构投资者左右。以至于有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分类表决制度已经水了!"不过,近日重庆百货的分类表决,或许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希望。虽然参加该公司分类表决网络投票的投资者仍不多,但由于流通股股东的反对,重庆百货的增发提案未能获得通过。在实施社会公众股东分类表决制度以来,这是第一次。
有市场人士因此建议说,应对分类表决的相关规定在细节上进行完善,比如在条款上加上明确的三分之二或50%以上"投票有效基数"的硬性规定,规定社会公众股股东类别表决时,所代表的社会公众股股份比例太低的,应予重新表决。
显然,分类表决是否会水的问题,现在完全取决于制定政策的管理层了:是否愿意与时俱进制定补充规定,让现在还"看起来很美"的分类表决制,真正成为社会公众股东实施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四、询价制度会不会被机构所利用
从2005年1月1日起,公开发行股票将试行询价制度,从有关规定中可以看到,询价对象是指符合证监会规定条件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六类机构,这实际上就把社会公众投资者排除在外。因此,市场担心新股发行是否会被这些参与询价的机构们所利用。
从询价制度有关规定上看,参与询价的机构们并不能信口开河地乱标价,凡是参与询价的机构要按照其所报的价配售不超过新股的20%或50%的发行数量。从上市公司、主承销商和参与询价的机构之间关系和各自利益来看,上市公司希望自己发行的新股卖一个好价钱,因此发行价越高越好;而主承销商则希望新股发行能成功,不要过多地压在自己手中。特别是在像现在行情低迷的时期,因此希望新股的发行价尽量偏低些。作为参与新股发行的询价机构,它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能否得到最大的保护,将会根据二级市场的情况以及上市公司的质地来给个合理的价格。如果某个参与询价的机构给的价格过低,则该机构就有可能中不了签;如果给的价格过高,而等该股上市流通时有可能获利甚少,甚至一上市就挨套。
询价制度要为机构所利用,除非参与询价的机构联手。但这种风险实在是太大,因为,第一、违反国家有关法律;第二、联手对新股发行过低或过高的定价,要么导致准上市公司不愿发行,要么导致发行的新股全都砸在自己手中,无法出局。
五、有多少大盘股会登陆A股
有哪一些航母级的"大果果"会在2005年上市?根据记者的推测,2005年大盘股的上市数量将可能创出历史新高,上市的大盘股将要"抽血"上千亿元,两市融资也将创新高。
银行股至少有两家铁定要上市。日前,银监会人士透露,建行上市时间是2005年上半年,而中行则是2005年下半年。市场人士估计其融资额都在百亿以上。此外,另一家航母级的银行交通银行也盛传要上市。威廉亚洲官网 的说法是,交通银行拟放弃A+H创新模式H股元旦后可能在港H股市场率先上市,估计发行规模80亿股,融资额度约为180亿港元左右;然后在A股市场融资,2005年是银行上市融资年,估计交行也会力争2005年在A股上市。
有关人士曾透露,中石油为避免大规模发行对股市产生影响,希望将A股的发行规模控制在60亿股左右,A股发行价格可能会在4元以上,预计募集资金在200亿元以上。
国资委主任李融荣表示,一批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将在2005年上市,这给180多家中央企业上市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据报道,2004年8月20日正式挂牌的中国铁通甩出了整体上市的计划。据称,铁通的融资额度是30亿元。另外可能在2005年上市的央企还有神华集团募集(200亿元)、中国医药、中国高新投资、上汽集团、中电集团等。实习记者郑建超
六、仙股时代会不会到来
仙股源于香港股市,是指那些股价低于1元的股票。回顾今年的股票市场,我们发现,三板市场早已经仙股林立了,B股市场也已经出现了仙股。而A股市场上,今年以来中集集团、中兴通讯、贵州茅台等蓝筹股独立潮头的同时,庄股、绩差股大幅下跌,1元股数量前所未有地出现,股价结构调整之剧烈前所未有,而□ST达曼、□ST猴王熬不过寒冷的冬季,在2005年前夕便被无情打成仙股。由一到二,由偶然到必然,随着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化,仙股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2004年以来,B股市场、三板市场率先成"仙"。2004年8月19日,ST东海B以跌停价报收于0.93港元,折算成人民币不足1元,从而成为两市首只仙股,此后不久,ST盛润B、ST大洋B也随之成仙,到2004年12月29日,ST珠江B也成"仙",
- 关键字搜索:
- 关于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