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國慶演說。(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4年10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肖然報導)美國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余茂春一貫強調,臺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臺灣作為一個民主政體,其存在和發展直接威脅到中共的一黨專制,因為它是對中共「一個中國」政策的有力挑戰。近日,余茂春在自由亞洲電台《亞洲很想聊》節目中對賴清德總統的雙十國慶演講說出評論,他認為,臺灣的成功民主化對全球自由民主國家有著深遠影響,也因此成為中共不斷施壓的對象。
臺灣的國際地位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的核心議題之一。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長期以來在臺灣問題上採取了「戰略模糊」的政策,即不明確表態是否會在中國對臺灣動武時出兵干預。雖然如此,美國一直通過《臺灣關係法》提供對臺軍事援助,確保臺灣擁有自衛能力。
余茂春指出,隨著中國的崛起及其日益增強的軍事威脅,美國對臺灣的支持越來越明確化。近年來,美國不僅向臺灣提供了更多的軍事裝備,還通過多次高層互動來顯示其對臺灣的政治支持。尤其在新冠疫情之後,臺美關係更加緊密,美國還推動臺灣參與全球治理,支持臺灣加入國際組織。
在余茂春看來,臺灣不僅是中美兩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博弈點,也代表著一種價值觀的較量。他認為:「臺灣的民主制度是對中國共產黨專制統治的最大挑戰。」臺灣的存在證明了一個與中共不同的中國模式,尤其是在一個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社會裏,同樣可以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這對於中共的意識形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中共對臺灣的打壓不僅僅是為了統一的象徵性勝利,更是為了維護其自身的統治合法性。
賴清德總統在國慶講話中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代表臺灣人民。」對此,余茂春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政治聲明,更是對臺灣現實的準確描述。臺灣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民主實體,儘管其官方名稱仍然是「中華民國」,但實際上已經脫離了中共的控制70餘年。賴清德的講話強化了臺灣內部的共識,同時也向國際社會傳遞了臺灣在面對中共威脅時的堅定立場。
臺灣與中華民國的定位:現實與歷史的交織
臺灣的政治現實與歷史背景複雜,尤其在兩岸關係上更是糾纏不清。余茂春認為,臺灣的現實地位有三種主要的說法:第一,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是中共一貫的主張;第二,臺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且中華民國還包括中國大陸,這是一部分國民黨的傳統立場;第三,臺灣就是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的實際範圍就是臺澎金馬地區,這是民進黨等黨派所堅持的立場。
余茂春指出,儘管這些說法存在爭議,但最接近現實的其實是第三種。中華民國目前的實際控制範圍僅限於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雖然部分國民黨人士仍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這一概念在現實中早已失去操作性。余茂春認為:「臺灣的現實地位是中華民國即臺灣,臺灣即中華民國。」臺灣不僅擁有完整的政府架構、獨立的國防體系和外交政策,而且在國際社會中也逐步被認可為一個事實上的國家。
對於中共來說,這種現實是難以接受的。余茂春指出,中共一直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孤立臺灣,壓制其國際影響力,但這種努力往往適得其反。在近年來的國際舞台上,臺灣憑藉其先進的科技、公共衛生體系以及堅實的民主制度,逐漸贏得了更多的國際支持。余茂春認為:「臺灣的存在對中共構成了巨大的挑戰,它證明了一個與中共不同的中國模式。」這不僅讓臺灣成為中共打壓的對象,也讓它成為全球民主力量的焦點。
習近平的戰略困境與中國經濟的矛盾
余茂春認為,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正面臨著深刻的戰略困境,尤其是在經濟領域,習近平的政策充滿了矛盾與挑戰。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中國內部經濟結構的問題,習近平政府試圖通過一系列改革來恢復經濟增長。然而,這些改革多是短期性應對措施,未能解決中國經濟深層次的制度性問題。
余茂春指出,習近平推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根本上是自相矛盾的。「在一個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國家裡,市場經濟不可能真正發揮作用。」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制度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缺陷,特別是在產權保護、法治環境以及市場自由度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阻礙了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也使得外資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不斷下降。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余茂春指出,習近平雖然通過降低房貸首付比例和其他政策來試圖刺激房地產市場,但這些措施只是暫時性的。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長期以來依賴於政府的推動和政策扶持,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債務負擔的增加,這種模式難以為繼。余茂春警告說:「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存在巨大風險,一旦泡沫破裂,將對整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此外,中國的資本外逃問題也十分嚴重。余茂春引用數據指出,近年來,隨著中國內部經濟環境的惡化,越來越多的資本選擇離開中國。這不僅反映了投資者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悲觀情緒,也顯示出中共在維持經濟穩定方面的無力感。「資本外逃的背後是對中國經濟制度的根本不信任,」余茂春說道,「沒有一個穩定的法治環境和可靠的產權保護,任何經濟發展都是脆弱的。」
習近平在經濟政策上的困境不僅體現在國內,也在國際上引發了廣泛的關注。余茂春認為,中共的經濟發展模式正面臨著西方世界的強大壓力。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美國對中國實施了一系列經濟制裁,限制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這種外部壓力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內部的經濟困境。
中共在全球的擴張與外交困境
余茂春還特別關注中共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尤其是習近平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中國在全球的擴張。儘管「一帶一路」倡議被中共宣傳為促進全球合作的項目,但余茂春認為,這一計畫在很多國家遇到了嚴重的挫折,甚至引發了反對和抗議。
例如,在緬甸和巴基斯坦等國,中國的基礎設施項目屢屢遭遇抵制,當地居民認為這些項目只是在掠奪他們的資源,並未真正帶來經濟發展。余茂春指出:「中共的全球擴張計畫並非出於互利共贏,而是為了增強自身的地緣政治影響力。這種做法很容易引發當地的反感和反對。」他進一步指出,中共在這些國家的失敗不僅反映了其外交政策的短視,也揭示了其在全球舞台上的侷限性。
此外,余茂春認為,中共在全球擴張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於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抵制。尤其是在技術領域,美國已經明確表示不會讓中國獲得尖端技術,尤其是那些與軍事和國家安全相關的技術。這使得中共的全球擴張計畫受到了極大的阻礙。「中國試圖通過經濟手段擴展其全球影響力,但在沒有技術領先的情況下,這種影響力是有限的。」余茂春評論道。
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
展望未來,余茂春認為,中美關係仍將充滿挑戰,尤其是在臺灣問題和全球戰略博弈上,中美之間的分歧難以彌合。儘管兩國可能在氣候變化、全球公共衛生等領域展開合作,但總體上,余茂春對中美關係的未來持謹慎樂觀態度。
他指出,美國在對華政策上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中美關係的走向。特別是美國國內的政治變化,尤其是總統大選的結果,將決定未來幾年美國對華政策的基調。如果共和黨重新掌權,可能會採取更加強硬的對華立場,進一步加大對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壓力。
不過,無論美國的政治如何變化,余茂春認為,臺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中的核心議題。美國必須繼續明確支持臺灣的民主與安全,抵制中共的軍事威脅。他警告說:「如果中國在臺灣問題上採取更為激進的行動,中美之間的衝突風險將大幅上升。」
余茂春的觀點揭示了中國在經濟、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深層次矛盾,特別是在臺灣問題上的挑戰尤為突出。他指出,習近平的經濟政策並未解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而中共的全球擴張計畫也面臨著嚴重的外交困境。
同時,余茂春對臺灣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他認為臺灣的民主制度不僅對中共的專制構成挑戰,也為全球自由國家提供了重要的示範作用。中美關係在未來幾年將繼續圍繞臺灣問題展開,而美國的支持將是臺灣抵禦中共威脅的關鍵。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